看《估算教學》課例有感
與專家的討論、點評相比,課例似乎更貼近教師的生活,真實,立體,可視性強。在關于估算教學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王老師執教的估算教學的課例。如視頻中淑一老師所言,看完課例,我同樣產生了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
課的精彩處,在后半節。在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樣、結果的多樣之后,如何處理這些不同的結果與策略?王老師的做法可謂于平靜處見驚雷。“與準確的結果相比,你有什么想法?”先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在學生反思的過程中,教師板書出“少一些”、“多一些”等關鍵詞。
一般老師的做法是到此為止。至多再引導學生“估計的結果要盡可能接近準確值”――結果重于過程和方法,這是我們多年陳積下來的毛病。但王老師的做法不限于此。她不僅僅肯定了接近準確值的兩個結果,更引導學生反省:生活中是不是經常也需要把結果估計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呢?
聽到這樣一個簡單卻充滿智慧的問題,我不能不由衷地佩服。是啊,生活是復雜的,怎么可能全如數學一般地單純呢?生活中更多的答案是多元化的,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唯一的“標準答案”,還需要想到眾多可能的情況。
這就是策略。教的策略,也是學的策略,更是我們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策略。
“什么時候需要估計得多一些?什么時候需要估計得少一些?”將這些問題一一延伸開來,這節課顯得豐滿了許多。
周玉仁教授講得好:“不能為估算而估算”。是的,學習是為生活服務,學生的數學學習一樣要緊緊圍繞著“生活”這一主題。如果僅僅是為了“估算”或者說是為了“估算教學”,那么不論是意識的培養,還是策略的滲透,都將過于形式化,也都遠離了兒童的精神世界。
所以,貼近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估算意識與能力,是我們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