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估算的一節案例
二年級期中測試出現這樣一題:一輛自行車398元,一臺電風扇207元,買一輛自行車和一臺電風扇大約需要幾百元?顯然,出題者的意圖是要學生進行估算,而學生中出現了兩種答案:(1)398接近400,207接近200,400+200=600(元)答:買一輛自行車和一臺電風扇大約需要600元。(2)398+207=605(元) 605≈600 答:買一輛自行車和一臺電風扇大約需要600元。雖然結果都是大約600元,到底何種思考方法合適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唯一的——它不同于求近似值,即不能“算著估”。但我們在估算教學中,常會冒出“算著估”的現象,估算雖然有估的成分,其計算結果要求沒有精算那么高,可是估算教學帶給我們的思考卻是那么深邃,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估算,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要走出“算著估”的誤區,朝著“估著算”的方向努力,要先估后算,而不是先算后估,這樣才能體現估算的內在價值,提高估算教學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