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乘一位數”教學實錄與評析
3. 乘飛機問題。
師:星期天,一個班級小朋友到游樂園去乘飛機。(出示下圖)
你們能從圖中知道哪些信息呢?
引導學生弄清題意。
師:這次35號小朋友能上飛機嗎?40號小朋友呢?
生:35號小朋友這次能上飛機,但40號小朋友不能上飛機。
師:為什么呀?
生:因為有3架飛機,每架飛機可以乘13人,那么總共可以乘39人,所以35號小朋友可以上飛機,但40號小朋友這次就不能上飛機了。
4. “想想做做”第6題。
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自己確定買幾件,再算出要花多少錢。
四、 課堂總結,布置作業(略)
[評析]
徐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可謂于平實中見新奇,于平淡中見功力。這節課之所以能獲得“滿堂彩”,筆者認為與教者正確處理四個“結合”是分不開的。
情境創設與復習鋪墊的有效結合。新課改提倡情境創設,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情境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和技能提供支撐,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教者在課堂上呈現了許多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動畫課件,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導入時,教師不是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而是根據教學的需要,為學生找準新知的生長點,創設了大象帶來的問題這一簡單情境,讓學生有效復習舊知。這樣的情境少了幾許花哨,多了一些平實。
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的有效結合。在教學中,教師采用直觀教學的手段,化抽象為具體,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乘法豎式的計算步驟時,教師沒有一味地去講計算方法,而是緊緊地聯系算理,讓學生在直觀算理的支撐下學習抽象的算法。通過“剛才有位同學說4乘2等于8,其實就是指哪一部分呀?”“那么計算左邊兩個筐里的桃就是算什么呢?”這兩個問題,巧妙地引導學生把視角投向豎式計算的實際情景中:14 × 2,該分兩步計算,先算4乘2,就是算了右邊兩個筐里的8個桃;然后算1個十乘2,就是算了左邊兩個筐里的桃;最后把20和8加起來。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聯系主題圖,很直觀、明了地理解了抽象的算理。學生學得很輕松,理解得也比較透徹。
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有效結合。對一個計算問題來說,計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樣的,只要思維的方法和過程合理、合乎邏輯,就應加以肯定。教師在教學14 × 2的時候,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調動計算方面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和策略主動尋求問題的解決;再通過自主探索、交流,形成自己的方法,并對自己的算法加以調整和修正,獲得成功的體驗。如學習乘法“原始”豎式的計算步驟之后,教師并沒有立刻把算式簡化,而是順應學生的思路,應用“原始”方法進行計算,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體會到“比較繁”,進而產生簡化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礎上,采用簡化的方法進行計算便顯得水到渠成了。教師很好地處理了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矛盾,使兩者得以完美地統一。
學生探究與適時引導的有機結合。學生在探究中,教師不是看客,而是參與者和引導者。本節課中教師注意審時度勢,進行必要的引導。例如,在學生探究出豎式計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教師沒有直接引導出簡便寫法,而是讓學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接著再適時加以引導:“通過計算你發現什么?”“你覺得像這樣寫怎么樣?”“要是能簡單一些就好了!”通過順應學生思維實際的問題,一步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目標:“原始”算法比較繁,需要簡化。這時再通過動畫演示“由繁到簡”的豎式,學生對簡便寫法的印象十分深刻。由于教師組織學生自主探究時,創建了民主開放、積極互動的課堂氛圍,注重了師生之間動態的信息交流、溝通和補充,因此達到了預設與生成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