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需要多少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教學片斷
① 出示買賣的情境圖(圖標有泳圈的單價12元,籃球的單價15元)。② 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
③ 探索算法多樣化。
師: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算式怎樣列?
生:15×3=
師:應該怎樣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個5,共有9個5,得45(元)
師:你喜歡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師: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師:好的。
④練習13×3 70×5 24×2 13×5 31×3 34×224×4
師:你喜歡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學生練習時筆者觀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 (主要從算法多樣化與優化的層面上加以分析):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對算法進行優化,那就談不上算法多樣化,似乎多樣化與優化之間存在矛盾。其實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間根本不存在優劣之分,任何優越性與不足都是與一定的環境相聯系的。算法優化是學生個體的學習、體驗與感悟的過程,不是群體或教師的優化。對個體而言,是個體對原有的計算方法優化的過程,是個體思維發展、提高的過程。如果不對算法進行優化,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沒有收獲,沒有提高。
在優化算法的過程,教師必須注意兩點:第一,優化的主體是學生,要尊重學生的想法,教師應把選擇判斷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優化的過程是學生自我完善的過程,產生修正自我的內需,從而“悟”出屬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師在評價算法時,不要講“優點”,而要講“特點”,把優點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這才能達到優化的目的。第二,教師要明確“優化”并不是統一一種方法,把優化的過程作為引導學生主動尋找更好方法的過程,尊重學生的選擇,只要學生認為合適、自己喜歡,教師就應加以肯定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