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的氣球》教學設計
隨后,我讓他們倒著讀一遍。
師:請你把你認為最難認的生字,指給你的同桌,看看能不能難倒他。
為同桌出難題,學生都愛干。他給我指一個,我再給你指一個,學生們的興趣很高。讓他們記住認讀有困難的生字后,我要求學生們給擺在眼前的生字排排隊。很快,他們就把這一課的7個生字排成四隊。叫起四個學生匯報
生1:第一小隊,科始拴這是左右結構的字。
生2:第二小隊,醫逗這是半包圍結構的字。
生3:第三小隊,呆這是上下結構的字。
生4:第四小隊,亞這是獨體字。
這項任務學生完成得非常好。接下來學生開始合作學習生字,合作前,我告訴他們:這次合作學習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解決剛才組內認讀有困難的生字,二是找出記憶生字的方法。
學生很快分開小組合作學習,我則不停地轉著,有時我會參與一下下。三分鐘后,我讓學生們坐好,由我檢查學生們合作學習的情況——檢查學生們生字認讀。第一輪要求男生讀出拼音與生字,全體過關(少部分學生因緊張讀錯,但馬上改正,寬容一下,也就算對了。)。第二輪,要求女生讀出生字及生字組詞,只有一個學生沒能正確組詞。檢查結束,給三個小組加分,那個沒能正確組詞的小組當然加不上分了。
本節課敗筆之一,丟了不該丟掉的環節。
全班交流時,我只想著檢查學生合作認讀生字的情況,卻沒讓他們交流他們識記生字的方法。以前每節課都會讓學生合作找到記憶生字的方法,也會讓他們交流,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們評出最能幫助自己記憶生字的方法,會給這方法的“作者”小金魚,鼓勵他精彩的發言。但今天這一環節我卻丟了,現在想來,丟了這一環節的主要原因在于我急著趕時間,因為了方便聽課的老師聽一節比較完整的課,我把原來第二課時的內容放到第一課時。增加了內容,心里自然也就有了壓力,趕時間也就在所難免了,難免歸難免,但還是不能原諒,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就這樣“誕生”了。
敗筆之二,整體評價沒有跟上。
整體評價不到位,一直是我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弱項,特別是針對學生發言的評價。課講到興起,就只顧講課了,完全想不起還要評價。
導課時,我利用第一自然段的講述,引導學生們說出“氣球”。在我講述后,只要有學生回答出“氣球”,我的導課就是成功的,我也就能順利進行下一環節的學習。備課時,也曾想過如果有學生回答不到“氣球”怎么辦?但后來覺得這不是問題,我相信孩子們通過預習一定能說出“氣球”一詞。教學過程中,也正如我所預設的那樣,下面有人回答出“氣球”,有人回答我想要的答案了,心中很是高興,馬上按自己的設計把氣球笑臉畫在黑板上,下面是誰回答的這個問題我都沒有看到,自然談不上加分。課后聽課老師跟我說,能回答這個問題,說明他認真預習了,為什么不鼓勵一下加個分呢?唉,我怎么就沒想到這個問題呢,只想著一個簡單的問題,回答出來引出課題就行了,沒想著這回答中還有預習的因素在里面呢。
很多事,不能去想,越想就越能想出點什么來,看看吧,一個簡單的問題竟與預習聯系在一起了,F在回想起來,如果當時沒人出說這兩個字我的課該如何往下進行呢?
預設與生成總不能達到完美的統一,什么時候統一了,什么時候也就成名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