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樹葉》教學設計與點評
二、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注重體驗。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生活經驗、認識水平、情感體驗還處于較粗糙、零碎的時期。周老師基于兒童已有的生活,創設生動、真實的溝通情境,讓學生來理解、提煉自己的生活經驗,建構與語文學習相融相通的最短路途。教學過程被還原為生活過程,教學情景被還原為生活情景,教學活動被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學生在親切、親近的溝通環境中,不但獲得了富于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也使他們的情感得到了陶冶。
三、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落實自主。首先,每次活動,周老師基本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沒有出現少數“尖子生”壟斷課堂的現象。如“自讀質疑”后,教師設置了“角色互換”一個環節,讓學生當小老師,考考自己最佩服的同學、考考其他小組、也可以考考老師。這種新穎、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他們再次讀課文時,一個個非常專注;小組討論時,為了篩選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小組成員還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應考答題時,學生更是絞盡腦汁,積極應對。學生在這種深入的閱讀、思想的碰撞中,對課文的體驗更深了一層。同時,質疑問難的習慣、探根求源的意識、辨別正誤的能力也在這種探究中不斷生成。其次,學生動起來的時間非常充分。語文課堂最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品味語言、感悟形象,而讀是達到這個目的的“直通車”。為此,周老師不惜花費時間。讀通課文用五分鐘,理解課文、自學質疑也都安排了將近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讀出感情,又安排三分鐘的時間,課堂上,老師基本上沒有提出多少問題,而所解決的問題基本上都來源于學生,解決于學生。學生發言很踴躍,不管是質疑,還是回答問題的思路都很廣。課堂上沒有出現思維“真空”(即學生不思維)和課堂“盲點”(即學生無事可做)。再次,這種動起來的層次也較深,它是一種思維的動,一種心靈火花的動。周老師雖然沒有提太多的問題,沒有對課文進行剖析、解釋,但關鍵處她的一兩句點撥,卻深深地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促進他們思維火花的迸發。
四、以學定教,課堂體現生成。教學過程本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周老師在教學中,就很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適時調控,引導學生進行梳理。如:檢查初讀課文的教學中,她悄悄告訴小組長,留意小組內讀得不好的同學,待老師請各組讀得最好的同學匯報時,推薦他朗讀。孩子們是帶著激勵的動力、成功的信心,在老師和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來讀課文的,教師則從學生的錯誤中找準豁口,因勢利導,在錯誤中發現,在指導中糾偏,把學生的錯誤引向正確。質疑時,學生考老師,當學生問教師除了小兔、小猴走過,還有誰走過,老師不加思索的回答和學生得意的發現相映成趣,一個省略號,學生從中挖掘出多少獨特的感受!此時,老師跟著學生走,以學定教,用自己的理念,與生共同經歷一段生命的體驗。這種生成了的動態課堂,猶如一首散文詩,美在學生的不可預料,美在教師的隨機應變。
評析:劉吉芹(河南南陽市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