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蝴蝶谷》說課設計 3份
根據教材的要求,本篇課文用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第二課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中國臺灣蝴蝶谷的美麗。第三課時:指導書寫生字詞,完成課后練習。我今天說課內容為第二課時
2、教學要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本年級段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角度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第一課時讀通,讀熟課文的基礎上學習課文,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相關詞語,特別是成語的意思。
2能力目標:積累優美的詞句,了解中國臺灣蝴蝶谷名字的由來,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從課文的語言文字材料中感受蝴蝶谷景象的迷人,激發學生對大自然及祖國寶島臺灣的熱愛之情。
3、教學重難點:蝴蝶谷遠在中國臺灣,書上雖然有生動的插圖,但對沒有身臨其境的人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我把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來感受這種美景,并通過多種方法、多層次地朗讀進一步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作為第二課時的重點。我班學生都沒有去過中國臺灣,對中國臺灣的了解有限,要激發他們對中國臺灣的熱愛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這作為本課難點。(通過圖片和簡介,課內外知識相結合,以達到突破難點的效果。引導孩子走入課文描寫的情境,在讀中感知、感悟蝴蝶谷的美景。)
二、說教法、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個性化的活動。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課文的感悟有深有淺。《臺灣的蝴蝶谷》一課4個自然段沒有嚴密的邏輯順序,除了第一段整體描述中國臺灣外,另外三段處處都體現了蝴蝶谷的美。根據這一特點,我緊扣蝴蝶谷的美麗,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段落,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悟讀,并利用多媒體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來體會、感悟,達到聲音、圖像、文字相結合,從而指導有感情朗讀,達到內化的效果,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同時,在學習過程中,我及時鼓勵、表揚,讓黑板上的蝴蝶和學生作朋友,教室里彩蝶紛飛,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說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引入第二課時
上課伊始,我問: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臺灣的蝴蝶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這一問題非常簡單,在第一課時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都能感受到蝴蝶谷的美麗、迷人。我再問: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蝴蝶谷的美的呢?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入第二課時的學習,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描寫了蝴蝶谷的美景,我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受深的段落來學習、體會、感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學習課文,感受蝴蝶谷的美景。
教師根據學生選擇的內容,進入相關自然段。正確的讀出內容,是理解感悟的基礎。在這節課設計中,每一次在理解句子和段落之前,我都先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來讀一讀。我認為這是深入挖掘語言文字的前提。當然,學生通過文中的詞句來感受蝴蝶谷的美景,這時他們的理解只是面上的,比較抽象,朗讀也僅限于突出某些重點詞語。接著,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的動畫,給學生一種直觀的表象,這時再指導朗讀就比較生動。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再來結合文中的詞句理解,這樣就內化成自己的感受了,此的朗讀就會聲情并茂。這個學習過程是一個探索感悟的過程,學生的朗讀也循序漸進,富有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