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教材分析(五)
(教法二)自由讀文,認讀生字詞后,師問:“小朋友,小柳樹和小棗樹分別長怎么樣呢?讀讀課文1-4自然段,劃出有關(guān)句子想想。”學生找到相應的詞句,理解小柳樹很美,而小棗樹很難看。師再提問:“小柳樹對他的這位鄰居有什么看法呢?”學生:“小柳樹看不起小棗樹,很驕傲。”朗讀有關(guān)句子。接著引導學生讀5-8自然段,問:“秋天的時候,他們分別又是怎樣的?小棗樹卻是如何對待小柳樹的呢?”理解、誦讀相關(guān)的語句。這時,師提問:“你喜歡小柳樹和小棗樹嗎?為什么?”最后師作總結(jié):“是呀,老師也喜歡小棗樹,因為小棗樹不因自己長得沒有小柳樹好看而泄氣,也不因為自己能結(jié)又大又紅的棗子而自大,相反還夸獎小柳樹。但是,老師也喜歡小柳樹,因為小柳樹長得很美,老師喜歡一切美的事物。同時,小柳樹還能及時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此時的小柳樹也學會了夸獎別人呢!想象一下,小柳樹會怎樣夸獎小棗樹呢?”引導學生在小柳樹對小棗樹的夸獎中明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的道理,學習平和地面對自己和別人的優(yōu)缺點。
比較以上兩種教法的區(qū)別及產(chǎn)生的課堂效果,可以看出:
(1)、師首先要讀懂文本,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
《小柳樹和小棗樹》講的是小柳樹和小棗樹各有長短,告誡人們要正確看待每個人的長與短,而非刻意想頌誰抑誰。第一位教師在課始的提問及隨后的教學進程中,我覺得他對文本的理解有偏差,單方面地理解成頌揚與批評,因此不能恰當提出問題,“喜歡誰?”與“喜歡他們嗎?”,看似沒多大的區(qū)別,但實質(zhì)是不同的。“喜歡誰?”是二選一,學生當然只有一種答案了。而后者的問題,二者可以兼而有之,喜歡兩者的不同方面。因此,如果教師本身對教材理解不正確的話,就會誤導學生。
(2)、談感受要把握好時機,不要過早地讓學生下定論。
《小柳樹和小棗樹》一文含義深刻,即使成人,粗粗一看也會錯解其意,更不用說二年級的小學生了。第一位教師在學生對文章的感知還處于淺層次時,就急于讓學生發(fā)表看法,勢必是膚淺而片面的。第二位老師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很好地把握了發(fā)表感想的時機,學生對兩位人物的不同特點即各自的長短處有了感性的認識,又對他們的不同表現(xiàn)作了前后的對比,這時所談的感想才是深刻而全面的。學生的閱歷、能力的限制,不能過早地把深奧的道理做強行灌輸,要讓學生自主地、充分地、全面地朗讀與感悟文本,讓學生在對文本所塑造的形象中去獲得其中蘊涵的道理,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3)從整體形象入手,防止支解語言與形象。
第一位老師的教學不是從人物整體形象入手,對課文的語言斷章取義,圍繞所謂的重點問題的解決讓學生東說一句,西說一詞,作理性的零碎的分析,不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所獲信息零星、破碎。第二位教師讓學生讀的是部分段落,這兩部分刻畫的是兩種人物形象,第一部分著力刻畫小柳樹的美麗與驕傲,第二部分著重突出小棗樹的能結(jié)出果子與待人的豁達。只有在這樣兩塊整體的語塊中感悟,才能讓學生獲得這兩種完整的、豐滿的、立體的形象。
所以教師備課的時候,一定要精心設(shè)計課堂提問,問題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要盡量減少提問的數(shù)量,改變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