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洼里的小魚說課稿
一、說教材:1、說教學內容:
《淺水洼里的小魚》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三冊第28課。本文通過“我”的發現,描寫了一個小男孩以他的純真、善良、執著、專注,將沖上海灘滯留在淺水洼里的小魚一條一條不斷扔回大海的故事。課文內容平實自然,卻感人至深,發人深省。文章對話描寫突出,通過語言和動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質。教學中應挖掘這個特點,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從而受到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教育影響。
2、說教學目標
本文共六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和能力:復習鞏固,理解生字、新詞,借助多媒體,深入理解“蒸”字,會寫“腰、撿、粒、被”四個字。
(2)過程和方法: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表達出對小魚的憐惜和對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一步樹立保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意識。
3、說教學重點、難點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充滿了真摯情感的愛心,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閱讀能力,因此,教師不必過多地講解,識字、寫字,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和感悟課文,就成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本課時的難點是在讀書中體會小男孩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的純潔心靈。
二、學情分析:
這是第七單元倒數第二篇課文,學生上了前面幾課,對本單元的主題已經很熟悉了,知道這一單元都是人類與動物的和諧相處、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之類的文章,所以課文所要揭示的主題思想學生很能領會,只是應該讓學生抓文中的語言來深入體會。
大海、小魚、小男孩都是低年級學生愛說、愛表現得特點,創設說話情境,訓練學生口說我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教法設想:
(1)、強化朗讀感悟,以讀促解,以情促悟
“以讀為主,注重感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閱讀教學新理念。《課標》還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首先是讀書實踐,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學《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在導讀小男孩的答話“這條小魚在乎!”這一句時,先引導學生抓住感嘆號體會讀出感嘆的語氣,然后讓學生試讀,看該把哪個詞語讀得重些。結果,有的同學把重音放在“這條”上,其理由是“魚太多救不完,但被救的小魚每條都在乎;有的同學則把重音放在“在乎”上,因為他體會到小魚的生命雖小,但也是珍貴的,有了生命才能快樂的生活在大海中。由此可見,學生只有有了充分的自主閱讀實踐,才可能產生如此深刻的主體感受。
(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在教學設計第二課時時,努力體現這一理念,在學生感情朗讀后,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質疑,給了學生讀后交流的機會。討論后,老師的總結性發言對學生最后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會“小男孩憐惜小魚”這一主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3)、巧用多媒體課件,整合課堂教學
在本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不但創設了情境,也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思維的擴展。在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利用淺水洼里的小魚這個特寫的畫面,借助課件中有的小魚喘著粗氣、有的在做最后的掙扎,有的已經奄奄一息,使學生感悟小魚的危險處境和小魚盼望獲救、渴望獲救的心情,為理解下文做了孕伏。讓學生積極參與,借助課件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喚醒他們對生命的珍愛,使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