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初探——《圓錐的體積》教學案例分析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強調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相互協作,討論等活動而實現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學生在探索中了解實際問題中的各種關系,進而將實際問題用數學關系表示出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因為經常要擔心課堂時間不夠用,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索,盡量把這個過程壓縮或甚至刪除,但不可否認的是自主探索過程本身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和數學思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要真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素質,教師就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學生主體參與的意識。數學教師必須樹立這樣的學生發展觀:
1.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有自己個性、愛好的活生生的人,都需要尊重、信任和關懷。
2.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能學習,雖然存在差異但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差,他們需要的是關心和指導。
3.要相信學生都有自我發展的需要,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4.教學過程是一種活動,學生在其中是真正的主人。
依據上述的教育觀來設計的數學教學全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活潑的、富有創見的多邊活動的過程,真正使學生通過數學知識的窗口去認識世界,用數學中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片段分析。
片段一:
(預期目標:通過讓學生想象、動手畫圖、計算機的直觀演示、給圓錐命名等一系列過程,將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的個體,激發、尊重和發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探究知識。)
1、出示右圖:這是一個 ,出示 與圓柱體有何不同?
請你想象一下,當這個圓面(指圖上圓面)無限縮小,成為一個點時,是怎樣的
一個圖形?你能在草稿本上畫下來嗎?請你試一試。
2、課件演示過程:你畫的和老師畫的一樣嗎?請你給這個形狀的物體起個名字。(圓錐)為什么?
分析: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愿參與。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主要表現在設計有矛盾、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片段二:
(預期目標:把舊知“圓柱”與新知“圓錐”相聯系,為探索活動定向。凸現等底等高現象,為圓錐體積學習做鋪墊。通過適當“猜想”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科學探索的素質,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讓學生把圓柱形的蘿卜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
(1)你想怎么做?同桌互相說一說。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操作過程及發現了什么。
師問:你是怎樣把一個圓柱形的蘿卜削成最大的圓錐體形狀的?
生1:讓圓柱的底面積不變,削成的圓錐體就是最大的。
生2:我要補充還必須高不變,削成的圓錐體才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