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圓錐的體積1
教學中必須強調不是任何一個圓錐體的體積都是任何一個圓柱體體積的1/3。必須要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這個結論才成立。計算圓錐體積的時候,要提醒學生不能忘記乘1/3。
課前思考:
教學的重點是推導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一內容的教學已經有許多的方法了,但是選擇什么樣的方法更適合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研究學習呢?總覺得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準備多個不同的圓錐體和圓柱體,其中也有等底等高,讓學生自己合作研究摸索,從中發現之間的關系。但是這一方法最大的困難就是準備學具很困難,特別是不同的圓錐很難準備,因而打算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組織教學,讓學生明確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1/3。
課后反思:
本節課臨時讓學生用水代替沙子分小組操作,有個別學生已經自己在家里做過實驗,由于用的是水,所以個別小組有一些誤差。學生基本上都能概括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教師可以通過畫圖演示如果不滿足“等底等高”這個條件,那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
在推導出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時,還應該讓學生繼續去發現,圓柱的體積比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的體積多2/3。
從作業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掌握得不錯,有個別學生還是忘記乘1/3。
課后反思:
在上這一課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該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本課時的探究活動。本次探究活動要體現兩個要點,一是讓學生理解“等底等高”這一研究的前提,二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由于課前準備工作較充分,如:我讓學生回家帶了一些食用鹽或食用糖來,并準備了學具盒中的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圓錐。實驗之前先讓學生就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關系進行大膽猜測,然后再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如何開展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最后再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實驗以及匯報實驗結果。另外,我還及時指導學生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細節,如先將學具圓柱和圓錐測量一下,看看是否等底等高,每次裝食用鹽時要裝滿,這樣就盡量減少誤差。結果還不錯,很多組學生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而且印象深刻。在隨后的有關圓錐體積的計算中,我又針對如何進行簡便計算進行了指導,不過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可能還達不到這一層次。
課后反思:
這節課的教學,一是在教學新課時,綜合了兩位老師的設計,沒有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容器的教具,讓學生觀察倒沙實驗,而是通過師生交流、問答、猜想等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迫切希望通過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實驗就興趣盎然;二是在實驗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親自動手實驗,以實驗要求為主線,即動手操作,又動腦思考,努力探索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樣的學習,學生學的活,記得牢,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始終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并獲得了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課后反思:
今天在看四年前教六年級時這課的教學設計與課后反思,當時這節課是在自然教室上的(因為自然教室有很多自來水龍頭),每個學生都做實驗的機會.今天的課堂教學盡管學生猜測,我做了實驗,但遠沒有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印象深刻.看來,自己的課前準備還是不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