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的體積(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圓錐的體積是傳統的教學內容,對這部分內容的編排,在內容和要求方面沒有大的變化,實驗教材的編排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使得教材的面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具體來說有這樣幾個變化:
(1)加強了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材通過列舉大量現實生活中具有圓錐體特征實物直觀引入,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些物體形狀的共同的特點,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它們的幾何圖形。當學生認識它們的主要特征后,又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具體如此特征的實物,從而加強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感受幾何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加強了對圖形特征,體積、方法的探索過程。在以往的教學中,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更側重于理解和掌握圖形的特征、體積的計算方法,而對于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在學習素材和實踐操作方面都顯不夠。實驗教材加強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獲得較多的有關自主探索和空間觀念的訓練機會。
(3)加強了學生在操作中對空間與圖形問題的思考。
學情分析:
加強了學習方法的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材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對新學習的內容進行聯想和猜測,再通過實驗和推理驗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思考習慣。如:聯系圓柱體公式鼓勵學生猜測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圓錐體積的教學是按照引出問題——聯想、猜測——實驗探究——導出公式的思路設計的,在猜測的基礎上進行試驗和推理,使學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訓練,發展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理解并掌握圓錐的體積的計算方法,能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3、 培養學生利于學習,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進一步理解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動手操作
教學準備:同樣的圓柱形容器若干,與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等高不等底的圓錐,與 圓柱不等高不等底的圓錐,沙子和水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提問:援助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出示圓錐的幾何圖形,學生說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3、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公式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圓錐的體積)
二 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
1.師: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1)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圓柱體和圓錐體容器、沙子和水
(2)實驗要求
做一做:實驗時先往圓錐里裝滿水往圓柱里倒,直到把圓柱里得倒滿水為止。
比一比:實驗前比一比援助和圓錐底面和高的關系。
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分組試驗,邊實驗邊做記錄
次數123與圓柱是否等底等高等底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發現
3.學生匯報試驗結果(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