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精選4篇)
正、反比例 篇1
【教學內容】p70頁復習4—10題。【教學目的】1、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各自意義,提高辨析能力,掌握辨析方法。2、能解答稍復雜的正、反比例應用題。【教學過程】一、揭題。二、復習正、反比例的意義。1、做復習第4題。 自由讀題,思考成什么比例。 指名口答,說明理由。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義。⑴正、反比例的意義各是什么?⑵正、反比例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⑶判斷正、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板:比值一定 正比例乘積一定 反比例3、復習第5題。⑴自由讀題,分析關系,找一定量。⑵指名口答,并說明理由。三、復習正、反比例應用題。1、整理思路。⑴復習第6題。①自由讀題。②判別應用題的類型。③指名板演,其余座練。④集體訂正,講明列式根據。⑵提問:解答正、反比例要怎樣想?板:判斷正、反比例 找出對應數值 列出等式解答在解題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板:正比例 列出比值相等的式子。反比例 列出乘積相等的式子。2、綜合練習。⑴做復習第8題。①自由讀題。②提問:“藥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樣想的?這兩道題各成什么比例,為什么?③練習在作業本上。④指名口答算式,教師板書。學生說明是怎樣想的,根據什么列式的?⑤提問:這道題還可以怎樣做?⑵復習第10題。①獨立思考:你會做嗎?②討論:有不同的方法嗎?③匯報。④集體訂正,說說各是怎樣想的?四、課堂小結。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五、作業。第7、9題。
正、反比例 篇2
教學內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練習
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
2、結合所學知識,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3、發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重點難點: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判斷.
1.一個因數不變,積與另一個因數成正比例.( )
2.長方形的長一定,寬和面積成正比例.( )
3.大米的總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的成反比例.( )
4.圓的半徑和周長成正比例.( )
5.分數的分子一定,分數值和分母成反比例.( )
6.鋪地面積一定,方磚的邊長和所需塊數成反比例.(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和所需塊數成反比例.( )
8.除數一定,被除數和商成正比例.( )
二、選擇.
1.把一堆化肥裝入麻袋,麻袋的數量和每袋化肥的重量.(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2.和一定,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3.在汽車每次運貨噸數,運貨次數和運貨的總噸數這三種量中,成正比例關系是( ),成反比例關系是( ).
a.汽車每次運貨噸數一定,運貨次數和運貨總噸數.
b.汽車運貨次數一定,每次運貨的噸數和運貨總噸數.
c.汽車運貨總噸數一定,每次運貨的噸數和運貨的次數.
三、思考.
1、如果 , 和 成( )比例,則 ∶ =( )∶( )
2、 、 、 三種量的關系是: =
(1)如果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
(2)如果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
(3)如果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
教后反思:
正、反比例 篇3
第四課時:正反比例的綜合練習教學內容:練習十三第9—13題。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了解正反比例的區別和聯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質。2、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各種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能根據相關條件直接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一、復習1、復習正反比例的意義。要求學生說出成正反比例量的關鍵,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關系式。 2、舉例說明。3、討論正反比例的區別和聯系。二、練習完成練習十三9~13題1、第9題。觀察每個表中的數據,討論表下的問題。要注意啟發學生根據表數據的變化規律,寫出相應的數量關系式,再進行判斷。2、第10題。(1)看圖填寫表格。(2)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再根據圖像特點判斷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據相關的計算結果作出判斷。要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幅地圖的比例尺一定,所以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正比例。(3)啟發學生運用有關比例尺的知識進行解答。3、第11題。填寫表格,組織學生對兩個問題進行比較,進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點。4、第12題。引導學生說說每題中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這兩種量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能不能用相應的數量關系式表示這種變化的規律。5、第13題。三、小結
正、反比例 篇4
正反比例應用題從教參上看主要是分三個層次教學:1、正比例應用題的教學,2、反比例應用題的教學,3、正反比例應用題解答方法的總結。重點應放在如何判斷每題中的兩個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上。下面我結合自己本節課的教學談一談我自己的體會。
成功之處:
1、開頭的復習比較的設計比較到位,層次分明,時間分配得當。
2、總結解比例的方法時能鼓勵學生去體驗,通過小組的方式去總結解正反比例應用題的方法。
不足之處:
1、例題教學時應讓學生討論分析,多花時間研究數量關系式。
2、教師在教學時不能按步就搬,應能及時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及進表揚,充分讓學生表現自己。
3、改造例1時讓學生宏觀上思考與例1的區別,這樣可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比例應用題的解題步驟。
4、 練習題中的表述要清,練習的亮點沒有得到很好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