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教案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十二冊第三單元信息窗三。
教材簡析:
該信息窗呈現了啤酒生產車間的一角,以表格的形式介紹了每天生產啤酒的噸數與需要生產的天數情況。引導學生發現對應數據變化規律,引入對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關系的學習。這部分的教學難點是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規律。教師要充分重視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比較、交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述觀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成反比例的變化規律,并能初步運用。
2.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合作、探究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同學們,前幾節課我們參觀了啤酒的生產情況,并學習了兩個量之間可以成正比例的關系,今天我們繼續在啤酒廠參觀,看看今天我們能學到哪些新知識?
[設計意圖] 以參觀啤酒廠為主線,通過復習正比例的知識來引入新知的學習。然后引導學生看數學信息,提出問題。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仔細觀察記錄表,收集題中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
談話:觀察情境圖,你獲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1)“啤酒廠一共要生產多少噸啤酒?”
(2)“每天的生產噸數與需要生產的天數這兩種量有什么關系呢?”
教師根據學生的提問,有選擇的進行板書,如:每天的生產噸數與需要生產的天數這兩種量有什么關系呢?(學生提出的其他合理問題先放進問題口袋,下節課再解決)
下面我們先來解決“每天的生產噸數與需要生產的天數這兩種量有什么關系”。課件出示紅點例題。
[設計意圖]通過發現對應數據的變化規律,引入對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關系的探索。
讓學生觀察記錄表,分析表中的兩個量:分別是每天生產的噸數和需要生產的天數;需要生產的天數隨著每天生產的噸數的變化而變化,每天生產的噸數越多,需要的天數就越少,每天生產的噸數越少,需要的天數就越多。
引導學生思考:每天生產的噸數在變化,需要生產的天數也隨著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哪個量沒有發生變化?
學生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并進行計算:
100×60=6000(噸)
200×30=6000(噸)
300×20=6000(噸)
……
學生通過計算發現:每天生產的噸數和需要生產的天數的積是一定的。
師:你能不能用式子來表示出它們的關系?
學生討論交流。
歸納出:每天生產的噸數×需要生產的天數=總噸數(一定)。(板書)
總結:像這樣,每天生產的噸數變化,需要生產的天數也隨著變化,總噸數不變,也就是每天生產的噸數與需要生產的天數乘積一定。我們就說,每天生產的噸數和需要生產的天數是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2、補充練習:
分的杯數與每杯啤酒量如下表:
分的杯數/杯
1
2
3
4
5
每杯啤酒量 /ml
600
300
200
150
120
問:分的杯數與每杯的啤酒量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兩種量是成反比例關系的?你能用數據說明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