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竇桂梅】
生:那雙可以用來做搖籃的大鞋。
生:那兩輛沖過來的大馬車。
生:那些不肯買火柴的大人。
生:還有那堵高大的墻。
師:這都代表著小女孩所生活的是一個強大的冷酷的世界。透過這個強大的世界,我們還讀到了那些看不見的大——
生:(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板書)不盡的寒冷,無邊的饑餓,不盡的恐懼,難掩的孤獨和無限的痛苦。
生:這小女孩真的是太不幸了!這簡直就是人間的地獄!
師:這強烈的感受,不就是同學們透過文字后面批注出來的“大”嗎?你們看,當你們把題目和全文聯系起來進行批注的時候,你獲得的就是整體的更大的認識。
師:我不禁要問,你們為什么能讀到這么多的信息和感受呢?
生:因為我們細細地讀,慢慢地品味了這篇課文,才讀到了這么多感受。
師:是的,這是因為你們內心有著對文字的敏感。我還發現,之所以你們閱讀到這么多,也是因為在閱讀文字后面,還藏著你們那顆富于同情、憐憫的心。
第二課時:
一、引出“幸福”
生:(一位同學配樂有感情的朗誦)——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嘯的北風。饑餓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為什么,有家卻流浪風中?為什么,人們忘記了同情?火柴燃盡,夢卻在夜空。為什么?天堂的路,沒人肯送你一程?為什么?……
師:你們看,一個和你們同齡的同學,在讀完這個童話后,他并沒有像劉芊芊,像我們一樣停留在同情憐憫的層面,而是產生了進一步思考,批注了這段話。看來,批注不僅可以寫下信息,寫下感受,還可以寫下疑問、寫下思考——
生:為什么,有家卻流浪風中,為什么,人們已忘卻了同情,為什么,天堂的路,沒人肯送你一程?為什么?
師:面對這一個個“為什么”,我相信,你也一定有許許多多的“為什么”要問。
生:為什么,人們放棄了憐憫?(語氣富有詩意與追問。)
生:誰的爸爸不愛自己女兒?為什么,爸爸要打她?
生:為什么?連大年夜,她竟然連烤鵝也吃不上?
生:為什么?那個小男孩要欺負她?
生:為什么偌大的世界容不下小女孩小小的身體?這是為什么?!(掌聲)
師:這是課文的最后一段——
生;“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讀罷此句,你一定也要問個為什么——
生:剛才我們感受到小女孩是那么的不幸,可文中為什么又說她是幸福的呢?
生:是啊,雖然小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到了那些美麗的東西,看到了她的奶奶,擺脫了人世間的寒冷、饑餓、痛苦,(隨著學生的發言指板書)她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另一個世界其實就是死了,為什么死對女孩來說就是幸福的呢?
生:在我們看來,明明是悲慘地死去,為什么嘴角還帶著幸福的微笑呢?
師:所以,一個最大的“為什么”需要我們好好的來梳理、來回答。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里去,再細細地品讀。正像剛才那位同學所說,小女孩獲得的幸福是因為她曾經看到過這么多美麗的東西,哪一個給你印象最深,你就找出來,讀給我們聽。(這一處,學生談到哪里,就討論朗讀到哪里,最后再梳理順序。)
二、解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