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4
教學要求:
1、語文與生活:認識、了解俗語,懂得具體俗語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發現和搜集俗語。
2、誦讀與積累:學習12個與戲曲有關的詞語。
3、寫好鋼筆字
4、口語交際:學會理解。
5、學寫毛筆字
教學重、難點:
語文與生活,誦讀與積累。
教具準備:幻燈片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語文與生活:讀懂俗語,并在以后的生活、學習中使用這些俗語,豐富語言積累。
教具準備: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一部分
1、指名讀題。
2、交流“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是什么意思?
(我國的太上、華山、衡山、恒山、嵩山被稱為五岳,它們的景色奇麗無比。游覽過五岳的人,回來之后就不要再欣賞別的山色了,因為沒有哪座山的景色能夠超過它們。而看過黃山景色回來的人,連五岳都不要看了。這句俗語說出了黃山景色的無與倫比,獨一無二。
二、教學第二部分
1、“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是一句俗語,是長期以來民間流行的通俗而語意警醒或表意詼諧生動的定型的語句,表現的內涵十分豐富。這樣的俗語,各地都有一些,有的是講自然風光的,有的是講土特產的,有的是講民風民俗的……
2、出示俗語,讀一讀,你知道它們的意思嗎?
3、交流: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說蘇州、杭州的景色十分優美,人們認為天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而蘇州、杭州與天堂一樣美好,是人間的天堂。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是說桂林的山水景色天下第一,而陽朔的山水又是桂林第一。
“華山自古一條道”是說自古以來山華山頂峰,只有一條道可走。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高度概括了東北的特產,就是人參、貂皮、烏拉草。
“雁門關外有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南瓜。”形象地說出了雁門關外氣候的變化莫測,早晚溫差很大,早晚冷,中午熱。
4、齊讀。
三、學習第三部分
1、搜集一些本地或外地的俗語,與同學們交流交流。
2、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俗語,并記住它。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誦讀與積累12個與中國戲曲有關的詞語。
2、寫好鋼筆字。
教具準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誦讀與積累
1、審題。
2、讀準詞語,想一想詞語的意思。
3、這12個詞語是以中國戲曲為主題的,為我們描述了從角色扮演到戲曲情感表達的全過程,你能結合插圖說說詞語的意思嗎?
生旦凈丑:指戲曲表演中的角色。生指男子;旦指女子;凈指性格剛烈或粗暴的男性,通稱花臉;丑指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稱小丑,小花臉。
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
粉墨登場:粉墨,搽臉用和畫眉用的化妝品。這里指演戲前涂上粉或墨,裝扮好了,登場演戲。多用于貶義,比喻壞人登上了政治舞臺。
鑼鼓喧天:鑼鼓聲響徹云天,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
唱念做打:指戲曲表演中的基本功。
有板有眼:板、眼指音樂戲曲的節拍,指曲調唱腔合乎節拍,常形容言語行動有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