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4(3課時)
(2)推選一名同學上臺談談自己本次口語訓練的收獲。(可以從材料準備、語言組織、表達時的經驗等幾個方面談)
(3)評議小結。(說話的語氣和態度要得體,說話要通順連貫,聲音要響亮,速度要適中)
第三課時
五、教學第五題(學寫毛筆字)
1、出示學生優秀書法作品讓大家欣賞。
2、學生對照自己的毛筆字談感受。
3、審題。
明確本次學寫的字是“即、吹”。
4、指導。
(1)教師邊范寫邊講解“即、吹”的書寫方法。
(2)學生練習、反饋,發現問題再指導。
(3)學生練寫。
5、練習。
(1)學生再次練寫,教師巡視,幫助有困難的學生。
(2)學生在米字格中練習,教師指導這兩個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進一步糾正。
課前思考: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出現一些俗語。練習中俗語的出現,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考察了學生平時積累的常識。俗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的素材,并在平時的授課中要重視俗語的滲透,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抓住了特點,更利于知識的記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需要我們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與呵護,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一定能事半功倍。
授后小記:
俗語是漢語言中固定的短語或定型化的句子,它是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并廣泛使用的語句,有著具體的含義。我們江南也有一些俗語:
秋天的螃蟹頂蓋肥
心有余而力不足
大人不記小人過
哪壺不開提那壺
功夫不負有心人
臉朝黃土背朝天
老虎屁股摸不得
打開窗戶說亮話
身在福中不知福
一人做事一人當
不看僧面看佛面
強中自有強中手
面不改色心不跳
得饒人處且饒人
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發現和搜集俗語,以提高語文水平。
課前思考:俗語與諺語的區別
俗語的定義:通俗并廣泛流傳的定性型的語言,反映生活經驗和愿望的。
諺語的定義:通俗并廣泛流傳的定性型的語言,反映深刻道理的。
俗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課后反思:
關于“學會解釋”的口語交際,學生現在會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釋,而是狡辯或是強辯。每次發生學生間的摩擦和矛盾總是將矛頭指向別人,我想這次口語交際,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如何正確的向別人解釋,而是如何勇敢的面對事實,關鍵是勇于認錯。
課前思考:
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是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四個基本類型,行當包含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一看就能分清形象的美丑。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中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為“四功”。
可以用來形容唱歌、唱戲、念白 字正:吐字清楚,發音正確。腔圓:聲音飽滿、圓潤、厚實。
授后小記:
京劇中的 “生”,一般指劇中扮演男子的演員,其中又可細分為“老生”、“小生”和“武生”。旦行中的“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潑或放蕩潑辣的青衣婦女,在表演上注重做工和念白,例如《紅娘》中的紅娘。在京劇中,“凈”角是舞臺上具有獨特風格的人物類型,臉部化妝最為豐富彩。“凈”因面部化妝要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所以又俗稱“大花臉”。京劇中的“丑”角演員又稱為“小花臉”。通過課前的搜集和課堂上的大討論,學生大概能知道個所以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