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相關資料
晚上又想到母親,又大哭失聲,我真不了解,上天何以單給我這樣的命運呢?我想到自殺。
l934年5月3日日記寫道:
因為想到王媽又想到自己的母親。我真不明了整八年在短短一生里占多長時間,為什么我竟一次也沒家去看看母親呢?使她老人家含恨九泉,不能瞑目!嗚呼,茫茫蒼天,此恨何極?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
六十年后,1994年,報社的編輯前來約稿,并且出了題目:“永久的悔”。季羨林看了題目后說:“題目出得好,我早就想寫這樣一篇文章了。”于是,提筆寫就《賦得永久的悔》這篇著名的散文,文中寫道:
要講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是其中最深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為它片刻也沒有離開過我的心。
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季羨林一生中,不知道寫過多少篇懷念母親的文章,也不知道有多少次在夢中同母親見過面。他對母親的愛超過對任何人的愛。他說過,母親死后,他便再沒有過真正的歡樂。他為自己未能侍養母親而悔恨終生。直至200l年,九十歲的季羨林回故鄉給母親掃墓,來到母親墓前,百感交集,“撲通”一下便跪倒下去,眼淚奪眶而出,淚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燭上。此刻,他“心中暗暗地說:‘娘啊!這恐怕是你兒子今生最后一次來給你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你的身邊。’”(《故鄉行》) 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
季羨林先生是名揚四海的東方學者,也是現代中國學貫中西的文化巨擘。他對文化的貢獻,首先當屬他所專攻的當今國際東方顯學之一──印度學及中亞古文字學。此一學科在中國所謂「先生獨關而自立之」,「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此外,佛學、九譯之學、中西交通史研究,季先生都有經典者作,故被稱頌為「二十世紀中國東方學之重鎮、印度古學之泰斗、九譯之學之大師、中西交通史之大家」。
值得探究的是,季先生做的雖是出世之學問,卻充滿人世之情懷。他「心擊家園,每作出位之神思;感時憂世,鳴旁通之秘響」。他關注人類命運、東西方文化發展、著力于文藝理論、比較文學,尤其是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散文、隨筆、雜記。
可以說,認識季先生,不能不讀他的散文。張中行先生曾言: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而先生的深情,不僅予親人、予師友、予人類,而且給予了大自然、給予了自然界一切有言與無言的生命。宗璞先生說,是季先生描寫夾竹桃的一篇散文,使她「忽然認識季先生之所以為季先生的」。她寫道:「作為夾竹挑知己的季先生,實際上不止寫活了夾竹桃。對海棠的懷念,對牡丹的贊嘆,寫馬纓花令嬰寧笑,寫紫藤蘿使徐渭泣,他對整個大自然都是心有霊犀,相知相通的」。的確,先生對自然的熱愛和非凡的領悟,不僅成為他散文的一大特色,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感受他的赤子童真,感受他對人生、對世界的追尋和理想。
認識季先生,又不能不讀他的《牛棚雜憶》。在這部「因文化劫難、人性泯滅,為回挽人心世道」而作的血淚之書中,先生不僅捧出一面真實的「鏡子」,讓人們認識「文革」「這一場在極端絢麗的面紗下蒙著的極端殘酷的悲劇」,永為警戒,而且,季先生以罕見的真誠,剖露出自己的心路歷程。沒有赤子之心,怎能寫出這樣披肝瀝膽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