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教學設計
學生回答 理解土地廣闊、林豐草茂、氣候溫和 指名讀第一段 借助神話故事,激起學生興趣 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讓學生認識到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適合麋鹿生活,知道“放養” 說明:1、重點突出板塊設計; 2、備課時重點突出教學設計(包括教師與學生活動設計) 3、教學反思在“活動目標及達成情況”欄填寫。
第五單元 單元分析
一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有三篇課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和《麋鹿》。這三篇文章都屬于“寫景狀物”類記敘文。寫此類文章和寫人記事的文章一樣,首先必須突出中心,只有中心思想明確,讀者才能領會你的寫作意圖。同時,寫這類文章還應適當地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產生聯想和想象,恰當地運用一些修辭方法,力求語言生動,文筆流暢。它具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點:一、認真觀察,二、抓住特點,三、注重順序,四、靜動結合。二
單元目標要求
1、 學會本單元22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想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所描繪的情境 3、朗讀課文,背誦《青海高原一株柳》最后一段何《草原》第一、二自然段。默讀《麋鹿》,講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4、練習口語交際,說說“我最喜歡的電視欄目”;完成介紹家鄉一種產品的習作。三
單元設計意圖
《青海高原一株柳》自然界中,各種動、植物,各處景色都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類物、同一處景,也都因各種原因和時令變化而各不相同,各具特點。所以,我們在寫寫景狀物類文章時,務必抓住所描述事物的特點。只有準確把握事物的特點,文章才能具體、真切,使人印象鮮明。 《草原》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情景交融,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教學時,可以緊抓以下三條線索:一、空間線索:初見草原——接近目的地——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蒙古包外。二、事件線索:欣賞草原美景——遠迎客人——相見問候——敬酒聯歡——夕陽話別。三、情感線索:愉快——歡快——熱情——親熱——深情。 《麋鹿》這是一篇帶有科普性質的說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為了更好地把這種奇特的動物介紹給大家,作者煞費苦心通過巧妙的編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學性的小知識通過通俗易懂的畫面語言傳遞給了我們。就像一幕略帶神秘色彩的科幻電影,連續不斷地吸引著觀眾的眼球。作為科普性的說明文章,文章中的語言科學性也很強。文中出現的數字,都經得起考驗。關于麋鹿的生活習性也不是無中生有,而是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