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學設計集體備課
第六 單元分析
一
單元教材分析
《給家鄉孩子的信》《錢學森》《詹天佑》《鞋匠的兒子》四篇課文構成了“名人風采”這一單元的主題。寫人離不開敘事,巴金,錢學森,詹天佑,林肯這四位歷史長河中的著名人物他們的一生都經歷過許許多多的事情,但是作為課文因為篇幅所限,不可能一一列舉他們所有的豐功偉績。因此,這四篇課文對于事例的選擇都是煞費苦心的。
二
單元目標要求
1、學會本單元2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練習用“爭奪”、“爭持”等詞語造句。 3、朗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下來。 4、練習口語交際,說自己喜歡的名言;完成“家鄉的名人”習作。三
單元設計意圖
《給家鄉孩子的信》這是一封信,屬于應用文的一種。顧名思義,學習這篇文章一定是要學會一些應用的方法的。由于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書信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工具,有逐漸弱化的傾向,但是在某些領域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習書信很有必要。信對于小學生而言并不熟悉。就算很簡單的信的格式,由于很少使用都容易出現錯誤。一般來說信的格式分為:稱呼、正文、祝詞、署名、日期五大部分。稱呼告訴我們收信人是誰,正文是一封信的主要內容,祝詞就是祝福的語言,客氣話,署名是寫信人的名字,日期是寫信時的時間。這五部分在《給家鄉孩子的信》中都有。我們重點學習的是信的正文內容。
《錢學森》課文開始,作者就采用了“倒敘”的手法,把按照時間發展先后順序原本放在后面的乘船歸國一幕提到了前面。這樣的結構使得讀者的閱讀興趣得到了激發,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1955年10月1日,這個時間很特殊,不僅僅是因為恰逢國慶,還是因為當時“朝鮮戰爭”已經停戰。中美之間由直接的對抗演變成為“冷戰”,關系相對于前期的交戰,已經緩解了不少,這也是錢學森能夠最終歸國的最主要原因。廣闊無垠的太平洋的東西兩邊屹立著兩個偉大的國家,美國和中國,這是今天的說法,當時,兩個國家還處于敵對的狀態。太平洋更顯得無邊無際!芭〝乩恕背苏f明輪船的速度快之外,還顯示著錢學森迫切回歸祖國的心情。更隱喻著歸程充滿了困難和艱辛。“魂牽夢繞”更是把錢學森滿腔的愛國情懷徹底地進行了展現。同樣的心情通過他的心里活動也有表達:“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呀!”作為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中國的導彈之父”,這樣的聯想合情合理。
《詹天佑》本單元的文章都是寫人的,寫人離不開記事,而記事就需要知道當時的背景。本文的故事展開于19xx年,那時是怎樣的一個時代呢?清政府已經到了腐朽的邊緣,國家千瘡百孔,帝國主義者儼然成為當時主宰中國的真正主人。19xx年“八國聯軍”洗劫北京的慘劇剛剛散去硝煙,1904——19xx年日俄戰爭在中國的國土上激戰正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面對中國這塊肥肉,帝國主義列強都想分一杯羹。鐵路作為一個國家的大動脈,誰控制了他,誰就扼住了中國的喉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就不難理解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了。課文開篇就點明了詹天佑的身份以及后世對他的總體評價: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敖艹觥敝傅氖遣拍艿膬炐悖皭蹏笔菍竦母爬。京張鐵路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這是第一條完全由中國技術人員設計修筑完成的鐵路。這一段是全文總的概括。“杰出”和“愛國”是對詹天佑最恰當的評價。接下來,作者通過以下幾個事例來具體說明詹天佑是怎樣“杰出和愛國”的。《鞋匠的兒子》這是一篇寫人的短文,寫的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讀過《林肯傳》的人都會被這位總統的光輝人性深深震撼。文章所選取的兩個事例,最能反映林肯的特點。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就是“雙線交織,主次分明”!半p線交織”:在第一個故事中,林肯的三段演講構成事情發展的明線;參議員情感的變化構成事情發展的“暗線”: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