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
交流過程:先獨自或小組合作準備,再上臺向全班展示介紹,教師隨時激勵學生收集資料的熱情,充分肯定好的點子、辦法
四、布置作業注意收集有關克隆的資料,為口語交際、習作做好準備。
積累?運用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讀背背,積累詞語。
2、從短文《奇怪的大石頭》的閱讀中受到啟發。
〖教學過程〗
一、讀讀背背
1、小組學習
⑴ 讀讀文中的16個詞語,看看可以分為幾類,各有什么特點。
⑵ 說說詞語的大意,可以查字典理解詞義。不必要求講解詞語的意思。
⑶ 質疑
⑷ 背誦詞語。
2、全班簡單交流。
二、閱讀短文《奇怪的大石頭》
1、初讀短文,了解短文的大意。
2、小組學習
⑴ 李四光是怎樣從一塊奇怪的大石頭發現第四紀冰川的活動的?你從中受到什么啟發?
⑵ 同學之間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李四光的資料。
3、以質疑的形式在全班展開交流和討論
⑴ 李四光小時候對這塊大石頭的由來產生了疑問,在從啟蒙老師、爸爸那里都沒有得到明確答案的情況下,他并沒有放棄,而是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在學習了地質學后又專門考察了那塊大石頭,弄明白了它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兒來的。經過進一步考察,發現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跡。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懂得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生活中的現象要多問一個為什么,并且要好好學習、積累知識、注重實踐、勤于思考,找出答案,也許真理便在其中。
⑵ 李四光(1889~1971)中國地質學家。原名仲揆,湖北黃岡人。曾留學日本和英國。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學地質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等)。建國后任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等。曾從事蜻蜓科化石和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畢生倡導以力學觀點研究地質構造的發生、發展及組合的規律,認為各種構造行跡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注重研究構造體系對礦產分布的控制;并倡導將地應力分析用于地震及地區穩定性研究,取得了成效。著有《地球表面行跡變遷的主因》、《中國北部之蜓科》、《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第二課時
〖口語交際〗
假如我會克隆,我要……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收集有關資料的能力,激發學生關注科技發展的興趣。
2、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步入了嶄新的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驚的科學奇跡。那么,你們都對哪些科學技術有所了解呢?
二、了解克隆技術
1、學生結合課前準備談對克隆技術的認識。
2、教師補充介紹克隆技術成果。
三、明確口語交際要求
投影出示口語交際內容。
板書:假如我會克隆,我要……
1、自由讀。
2、質疑。
四、展開想象,暢談理想
1、學生交流。
教師可提示學生:你想克隆什么,為什么要克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