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課 擬人化的卡通-人教版美術第十二冊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編輯指導思想 1. 本課是一節“造型·表現”課。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欣賞卡通圖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在生活中觀察過的卡通形象,設計一張擬人化的卡通創作畫。教師應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不同卡通形象的外部形態,感受他們的結構特點,并針對其五官、身體、姿態等特點通過夸張、擬人化的手法,創作出富有情趣及創造性的卡通作品,體驗卡通形象設計的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 2. 教師應圍繞“擬人化的卡通”這個設計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通過欣賞,培養學生觀察習慣和學習觀察方法,提高學生對于卡通作品的理解及審美能力。 3. 教師應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充分感受擬人化的卡通作品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意義,提高學生藝術創作的興趣。(二)教學內容與目標 1. 顯性內容與目標通過表現擬人化的卡通形象,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夸張的創作手法增強卡通形象的感染力,增加藝術作品情趣的造型能力。通過欣賞、設計等學習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及創造能力。 2. 隱性內容與目標通過擬人卡通形象的設計及表現,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之情及對美術創作的興趣,在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其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與發展健康的心理素質。(三)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通過夸張、擬人化的創作手法創作出擬人化的卡通作品。難點:卡通形象的塑造與表現。(四)學習材料 1. 教師準備關于卡通的圖片、創作過程的資料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及傳統資源的準備(根據學校的設備情況)。 2. 學生準備美術書、相關資料、繪畫工具等。二、教學設計參考(一)教學活動的方式與方法設計一(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主的學習) 吳秀芝 教學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探究擬人化卡通的造型組織學生把搜集到的圖片以及實物在各組交流。小組交流、匯報。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在探究中找出擬人化卡通造型的特點,激發對卡通形象的喜愛之情。研究文具或其他用品的形狀、功能提問:文具或其他用品都有哪些形狀?它的功能有哪些?你最喜歡的是什么形狀?小結并提問:生活中的物品形狀是多種多樣的,你覺得哪種文具或其他用品最有趣?是怎樣與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相結合的?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物品的形狀和功能。 小組交流發言:探究出卡通造型與文具的巧妙之處,表達對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喜愛之情。在感受造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感受卡通造型與文具或其他用品巧妙結合的樂趣。研究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色彩導語:我們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與學習掌握了擬人化的卡通形象造型特點。現在,我們看一看卡通文具的色彩,它的色彩很亮麗并且有裝飾感。全班交流信息,感受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燦爛色彩。擴展信息交流的范圍,教師參與信息交流活動,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生與人交流、合作的學習品質。師生交流資料我們感知了擬人化卡通形象的多樣與美麗。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擬人化的卡通形象,讓我們共同來欣賞老師及全班同學帶來的作品。鼓勵學生在欣賞中思考、探究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獨特造型特點。小組競賽:說出自己喜歡的一種擬人化的卡通形象的造型及色彩特征。學生感受強烈的色彩效果,提高對藝術的領悟力。回憶、觀察、欣賞、探究,逐步使學生在心理及感知上建立自己喜歡的一種擬人化的卡通形象。引導學生愛護自己的學習及生活用品小組交流信息情況并觀看世界各地的多樣文具及其他用品,引導學生產生關愛他人的情感,樹立愛護學習及生活用品的好習慣。欣賞圖片并感受學習及生活用品制作的不易。學生講述自己文具的來歷,激發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質。拓寬思路,進行思想品質的教育。實踐活動提示:我們認識的一般學習及生活用品與擬人化的卡通形象有什么不同?設計卡通文具及其他用品時應注意什么?怎樣設計才更巧妙?倡議:個人或小組為自己或他人設計一件新穎有趣的擬人化的卡通文具或其他用品。探究、交流。匯報合作情況。了解本課內容,分析、比較,突破本課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講評作業引導學生對作業進行評述,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對學生進行愛護文具、保護環境的教育。自評與互評相結合,體驗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成功感。培養學生對作品的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展現學生不同個性。通過愛護學習和生活用品的教育,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