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之教材分析
二、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
(一)教學目標1.使學生會計算三位數加、減三位數。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進一步領會加、減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強估算意識。3.使學生理解驗算的意義,會對加法和減法進行驗算,初步養成檢驗和驗算的習慣。4.使學生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二)教材說明和教學建議
教材說明本單元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因此本單元主要教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學習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加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根據《標準》提出的要求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本單元三個部分的教學改變了過去單純出計算式題教學的形式,都是通過具體的生活問題或生活情境引出計算問題,并注意在練習中安排一定數量的應用問題,以加強計算教學與實際應用的聯系,使學生感受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根據《標準》提出的“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的要求,加、減法的教學均按照先估算,再計算的順序安排,以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的數感。并結合部分例題,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教材編寫努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間。加、減法計算法則不作全面呈現,僅在重點和關鍵處進行提示和引導,以促進學生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索;根據教學內容,教材中安排有討論交流的要求或畫面,例如加、減法的驗算方法均是以討論的形式呈現的,以體現合作學習方式在教學中的應用。針對計算教學練習比較枯燥的問題,練習的安排除了加強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外,努力做到形式多樣,并設計了一些思考題和開放題,以提高學習的興趣。教學建議1.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計算往往是與應用緊密結合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教學中應注意從實際問題中引出計算,并通過計算去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在學習計算之前都提供了相應的生活實例和背景,教師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學習計算方法。也可以選用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從中引出數學問題,進行計算解答。2.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教學。“遷移”是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在數學教學中,運用遷移,使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影響,是經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本單元教學前學生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加、減法,基本掌握了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在此基礎上,本單元教學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3.注意加強估算,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在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教材都安排了“先估計一下”的教學環節,教師要重視這一環節,不能因為估算內容在考試中難以體現而不教或一帶而過。要充分認識估算的作用,它是體現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練習中,也應注意提出估算的要求,培養學生的估算習慣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