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孫中山破陋習
(4)纏足是一種怎樣的習俗?看看課文里是怎么說的?
6、理解了字詞的意思,根據課題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對,這篇課文的題目就是采用了濃縮文章主要內容的命題方式。)
7、課文里還有幾個重要的生字新詞,我們來學習和鞏固。
祖宗 既然(字描一遍,詞寫一遍。)
二、理清脈絡。
1、想一想,根據這個題目,如果你來寫“孫中山破陋習”,應該或者可以寫些什么內容?
(孫中山為什么要破陋習?怎樣破陋習?結果如何?)
板書:為什么、怎樣、結果
(看來提問題是一個思考寫作思路的好辦法。)
2、請同學分小節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是這樣寫的嗎?
3、哪里寫了事情的結果?哪里寫了“怎樣破陋習”?(課文第八小節既寫了“怎樣破陋習”,又寫了結果。)
4、那么,推理一下,課文的1—7小節寫的是“為什么要破陋習”。
板書:一、(1—7) // 二、(8)//
5、請同學分別把這兩部分內容讀一讀。
4、課文的這一部分1—7小節寫的是?(“為什么廢除”)這一段內容作者用了七個小節的篇幅,足以可見“為什么破陋習”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5、課文的第二部分是第8小節,既寫了“怎樣廢除”,又是這件事的結果,寫得則比較簡要。
6、圍繞“孫中山破陋習”,作者先寫了“為什么廢除”,再寫了“怎樣廢除”以及結果,顯而易見哪里是文章的重點?
三、比較句子。
“孫中山先生為什么要破陋習”是本文的重點所在,我們今天的閱讀就抓住這一重點來展開。
1、比較第一組句子。
出示:
空閑時,姐姐就陪孫中山一起玩。孫中山最愛聽姐姐唱歌,姐姐也經常唱給他聽。
以后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1)自己讀讀這兩個句子,你知道了什么?
(姐姐纏足后失去了歡樂,內心痛苦。)
師:你從課文哪里讀出了姐姐的痛苦?(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2)為什 么纏足后,原本活潑開朗的姐姐判若兩人,變得悶悶不樂、郁郁寡歡?
自己讀讀課文1—7節,好好想想,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
(2)出示圖片?纯磮D,姐姐的腳原本應該長成圖右的樣子,可卻被那長長的布條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纏成了左邊的樣子,骨骼嚴重變形、扭曲,真是殘忍、可怕。俗話說“裹小腳一雙,流眼淚一缸”。
(3)“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那他看到是什么?想想具體的情景。
( 纏足后,姐姐不能干重活、不能走遠路,不能出遠門,失去了歡樂、自由和幸福,每天以淚洗面,痛苦不堪。)
(4)這兩句話中都提到唱歌,都有歌聲,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前后照應。這種寫法的好處在我們剛才的討論和交流中已經體現出來了,帶給讀者更深的思考和更豐富的理解。
2、比較第二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