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故鄉的楊梅》(兩課時)
生:我還看到這些楊梅果長得十分飽滿,都沉甸甸地掛在
枝頭。
師:同學們想得真好!作者先寫了樹,再寫了果,大家想一想,這個順序能不能顛倒過來?我們再來把這個自然段讀一讀。(生齊讀課文)
生:不能。因為作者是按照樹木的生長順序來寫的,所以
三年級是作文起步教學階段,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時常注意滲透寫作技法的傳授,將會使學生受益非淺。
課題換成“我愛楊梅”?為什么一定要加上“故鄉的”
這個詞呢?
生:因為這是作者故鄉的楊梅,所以這兩個字不能省。
師:說得有點道理。大家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能把自己故鄉
的楊梅寫得這么好、這么美?
生:作者從小在故鄉長大,十分熟悉和喜愛楊梅。
生:楊梅就象他故鄉的一位老朋友,伴隨著他長大,因此他說起故鄉會想起楊梅,看到楊梅也會想起故鄉。
生:從這可以看出作者十分熱愛自己的家鄉。
師:對呀,作者不但愛故鄉的楊梅,更愛自己的故鄉。作者在這里寫的是楊梅,贊美的是楊梅,就是要通過楊梅表達自己對故鄉的熱愛。這種寫作方法叫“借物抒情”。
(師板書)
師:作者借的是什么物?(生齊:楊梅。)抒發的是什么感情?(生齊:熱愛故鄉的感情。)
師: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一塊兒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可見,課文的第1、3自然段不僅不能省,而且在全文
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四.讀寫結合,遷移運用。
師:同學們,我們美麗的故鄉廣西素有“水果之鄉”的美名,你知道我們廣西都盛產哪些水果嗎?
(生:有沙田柚、香蕉、馬蹄等。)
師:老師帶來了兩個沙田柚,我們就來寫寫它,好嗎?
(把一個剝開了的沙田柚和一個完整的沙田柚,通過投影儀展示到屏幕上)
師:請一、二組的同學觀察沙田柚的外表、形狀,三、四、五組的同學觀察沙田柚的內部結構以及它的味道,動筆把你觀察到的寫下來。
(生仔細進行觀察,之后動筆寫,師巡堂指導,生寫完后,每組派幾個代表上講臺匯報,師生評議、修改)
設計說明
生詞的教學不應平均用力,本課采用學生自讀自評的形式,確定字音教學難點,并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自讀,達成目標。
有效地保護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朗讀之后的互相評價,既體現學生的主動參與,也訓練學生的聽讀辨析能力。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復地讀書,學生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質疑、解疑是學生主動學習最充分的體現。這樣的安排,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讀而生疑,疑而能問,嘗試解答”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質疑解疑,交流協作能力,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學習狀態。
先通過查字典理解詞語的本義,再放到句子中進一步感悟,才能真正讀懂詞句。
利用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遷移應用。
梅果的全身,讓我知道了這些小刺特別多。
此處是教學的難點,我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把楊梅樹說成“樹娃娃”,這一點撥,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為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利用優美的音樂、深情并茂的朗讀,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受到感染,從而產生豐富的想象。
“比較”是語感形成的重要手段。只有比較,才能促進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才能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獨運。在比較中,學生體會到楊梅果的特點,體會到了疊詞的妙用,體會到了作者對楊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