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這段講了做者做試驗的方法和推測。
3、第三自然段:
我是怎樣推測的?推測是什么意思?蜜蜂有幾只回來了,是什么時間嗎?
這段寫了作者的觀察的推測,試驗的最初結果。
4、第四自然段:
這段寫了什么?
這段寫了作者對蜜蜂飛行時間的分析,說明蜜蜂飛行速度很快。
5、第五自然段:
蜜蜂都飛回來了嗎?
這段寫了作者對試驗的觀察,發現蜜蜂飛回來了。
6、第六自然段:
蜜蜂靠什么飛回來的?
這一段寫了試驗的結果。
三、思考:
1、課文寫了作者為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他分了幾步來做?我們按作者的試驗過程,給課文重新分分段怎樣分?
(可分三個部分:說明做試驗的目的;做試驗的過程;對試驗的結論。)
2、作者從試驗中得出了什么結論,是怎樣得出來的?
(作者通過觀察與推測得出試驗的結論: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而是一種我無法解釋的本能。)
3、課文體現了作者認真觀察、用心思考的科學態度,你從哪些詞句能看出來?
(課文中用了“我想”“我推測”“也就是說”“確確實實”等詞語,不僅十分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心理,還體現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質。)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讀讀課后“資料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進一步了解有關蜜蜂的知識。
15、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
版本: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上《語文》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閑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片放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后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游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閑、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三、【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并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獲。
四、【教學準備】
實物顯微鏡
五、【教學課時】
2課時
六、【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閱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觀察實物顯微鏡,說說它有哪些用途。問:知道顯微鏡是誰發明的嗎?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列文虎克是怎樣發明顯微鏡這一過程的,板書課題。(15、玩出了名堂)
二、閱讀課文
1、邊讀邊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
2、想想課文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什么名堂?
3、讀一讀課文后面的資料袋。
三、檢查學生閱讀情況
1、認讀生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