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除混合運算教學設計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出示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這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決問題的中心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特征,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維的時空,組織學生通過有目的的觀察、交流、討論等方法,自主解決問題,主動建構自己的認識結構。
小結: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我們是怎樣計算的?
第三環節:分層訓練、拓展創新
此環節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有針對性、代表性的練習題。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鞏固新知。
第四個環節:小結質疑、引入下節課知識
總結:怎樣計算只有乘除法的運算?
如果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又該怎樣計算呢?
教學反思
這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掌握含有乘除法的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2、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3、感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養成認真審題、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
既注重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又要重視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然而結合我們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來看,兩樣都已初步的感受過,但又不是很深入。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包括帶括號的計算順序都在平時的練習中曾經碰到過,但不是很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太差,所以,這一次四則運算知識的教學也正是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一次好機會。
學生錯誤: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差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差生簡單的計算發生不必要的錯誤。
提高空間:教學生明白綜合算式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應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東西搞得的盡可能的形象,從而更接近于小學生的實際。更容易接受。如簡單的“畫順序線”,即可增強形象感。
四則運算是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全部過程。其內容占小學教學知識的主要位置,可見計算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材創設了熱鬧的“冰天雪地”活動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數學問題。本單元的4個例題都呈現了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以及整理混合運算的畫面,以鼓勵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積極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圍繞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決問題與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將探求解題思路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計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感受混合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還是有部分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不過關,主要體現在:
①四則運算的順序有錯誤。
②理解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如用兩種方法計算:學校開展節約用水活動,前4個月共節約用水312噸。照這樣計算,學校一年能節約用水多少噸?
③少部分同學簡單的計算發生不必要的錯誤,如39+11=40。
④抄題時抄錯數據的。
結合學生出現的問題,我要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到三點來幫助學生提高計算效率,同時養成自覺檢查作業的良好習慣。
一、做作業時認真看題:抄寫在作業本上的數字、符號是否與課本上的一致,計算過程中數字、符號是否與上式一致。
二、檢查運算順序有無錯誤。
三、檢驗計算結果是否合理。
事實證明這樣能有效的減少學生計算錯誤,優化解題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