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通用9篇)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1
一、細心填一填(每空2分,共26分)
1.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按( )的順序計算。
2. 在計算83+36×22時,應先算( )法,再算( )法。
3. 在計算48÷3-13時,應先算( )法,再算( )法。
4. 在( )里填上合適的數
59-19+( )=66 ( )×9÷4=18
( )+21-5=71 96÷( )×11=88
5. 下面的圖形各代表什么?
(1)☆+☆+☆=18 ☆+◎+◎=22
☆=( ) ◎=( )
(2)□-○=4 ○+○+□+□=20
□=( ) ○=( )
二、慧眼辨一辨(運算順序一樣的畫“√”,不一樣的畫“×”。每題2分,共6分)
三、耐心算一算(每題3分,共18分)
162+34-157 81-35+15
48÷2×16 46×5-21
200-6×14-35 48+92÷2
四、我來做一做(1~4題,每題8分,第5題10分,共42分)
1. 光明小學有女生412人,比男生少30人,光明小學共有學生多少人?
2. 3路公共汽車上原有乘客38人,到東門車站后下車12人,又上來6人。汽車上現在有乘客多少人?
3. 每個計算器88元。
4. 紅旗小學組織學生參觀科技館。四年級有5個班,平均每班48人,需要這樣的面包車多少輛?
5. 李大爺去世后留下了一處房產,由他的三個兒子共同繼承。三個兒子商量后約定:房產留給老三,由老三付給老大和老二共68000元。這處房產價值多少元?
五、把“+”“-”“×”“÷”分別填入下面等式的“○”中,使等式成立(每題4分,共8分)
答案
一、細心填一填
1. 從左到右
2. 乘 加
3. 除 減
4. 26 8 55 12
5. (1)☆=6 ◎=8 (2)□=7 ○=3
二、慧眼辨一辨
1. √ 2. × 3. ×
三、耐心算一算
39 61 384
209 81 94
四、我來做一做
1. 854人
2. 32人
3. 440元
4. 6輛
5. 102000元
五、1. 7×2-4=10÷2+5
2. 12÷6+2=4×2-4。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2
執教者:杜林 學科:數學
時間:2007.4.1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三步混合運算的計算;
2,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3,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兩個乘法(或除法)與加法(或減法)混合運算同時進行脫式的運算方法.
教學準備:
例圖,投影,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談話:王老師為學校棋類興趣小組購買象棋和圍棋(出示例圖),仔細觀察這幅圖,說說圖中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 (生答)要知道王老師一共要付多少錢,必須要知道什么 (象棋和圍棋分別需要多少錢)
提問: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 (生答)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 (獨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時板書:12×3+15×4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板書課題: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提問:回憶以前學過的知識,在進行時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時,要注意些什么 (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問:你能替王老師算一算嗎
2,學生獨立計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樣列式計算的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2)聯系實際問題,分別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先算什么 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較:哪種方法簡單 為什么 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結:這道題里有兩個乘法和一個加法,兩個乘法可以同時脫式計算.
三,活動嘗試
1, 出示"試一試":150+120÷6×5
2, 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3,交流:你是怎樣計算的 為什么這樣算
4,提問:聯系例題和試一試的計算方法說一說"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應該按怎樣的順序計算"
5,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鞏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小組交流:這些題分別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獨立完成計算,指名4人板演.
3, (3)集體訂正,指3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錯在名說說: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為什么這樣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一組一組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觀察和比較每組中兩道題的算式和得數,說說:有什么發現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 原因是什么
(2)指名回答
(3)獨立訂正.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和第5題
學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集體訂正.
四,總結質疑
1,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學會了什么 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2,布置作業:"想想做做"第6題和補充的混合運算題.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教學反思
執教者:杜林 學科:數學
時間:2007.4.17
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學生是有基礎的,所以在課上感覺學生很容易接受三步的運算順序.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學會正確地進行計算.例題提供的是一個求兩積之和的實際問題.這樣的問題學生已經會分步列式解答.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適時地提出"這道題先算什么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列出三步計算的綜合算式,并自然地引起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運算順序的心理需求.教材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所列算式的運算順序,而是讓學生按運算順序填空,引導學生聯系對實際問題中數量關系的分析和理解,自主掌握運算順序.同時,填空的過程也能啟發學生先同時算出兩個積,再相加,從而使計算過程簡便一些.
作業中學生暴露出來的還是計算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這幾題,計算不是太難,很多學生都更喜歡用口算,結果算錯.說明學生的口算訓練還要加強.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3
【教學要求】
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適當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新學的運算順序,并能列綜合算式解決一些
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理解相應的運算順序。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計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目標的依據:學生學過一些含有兩級運算(如乘加、乘減但都是乘在前面的)兩步試題,這些式題由于乘法在前,所以運算順序都是從左向右的。學生已經習慣這種運算,為了分散難點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在引導學生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并根據綜合算式的含義,理解運算順序。
教學重難點: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并進行正確的計算。
2、通過技能的生成解決實際問題;把分步和成綜合算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口答列式解答:
1、 出示:每本筆記本5元,買3本這樣的筆記本要多少錢?
學生口答列式。老師問:5、3、15分別表示什么?單價、數量、總價之間有什么關系?
2、出示:買筆記本用去15元,買水彩筆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學生口答列式,指名說數量關系。
3、出示:買筆記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應該找回多少元?
學生口答列式,指名說數量關系。
二、教學新課
⒈教學例題1。
⑴出示例題圖:提問: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單價分別是多
少?
⑵出示問題:小明買了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錢?請同學
們試著自己解答。
⑶分析:數量關系;2、那3、根據數量關系式那我們能不能把剛才兩個算式
合并成一個算式呢?
提問:你們是怎樣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問: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樣得出來的?20呢?
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必須要知道什么?解決這個問題的數量關系是
什么?【3本筆記本的錢+1個書包的錢=總共用去的錢】
⑷根據數量關系式那我們能不能把剛才兩個算式合并成一個算式呢?請同學
們試著將兩道算式合在一
起,列出一道綜合算式。
⒉教學例2。
⑴出示問題:小紅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應找回多少元?
⑵請同學們列出綜合算式,并想一想綜合算式應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
集體訂正。提問:算式中50、18、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應先算什
么?為什么?
⒊總結運算順序。
⑴比較算式。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時,這兩道算式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問:如果題目中同時出現了乘法和加、減法,你應先算什么?
⑶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通過解決問題,發現了一個什么規律?揭示課題:這
節課我們通過解決問題,發現了一個什么規律?
三、組織練習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先讓學生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
(2)再在課本上寫出計算的過程。要提醒學生注意每一步的書寫格式。
(3)最后交流結果,并指名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1)仔細觀察第2題找出其中的錯誤。
(2)進行訂正。
(3)指名學生說說每題錯在什么地方,應該怎樣改正。
(4)提問:在計算這樣的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1)提醒:在計算時,要看清運算符號,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2)學生獨立計算。
(3)組織比較:每組中兩題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為什么計算
結果會不同?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 教材第31頁“想想做做”第4題。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4
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70~71頁例1和“試一試”“練一練”,練習十一第1~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現實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按順序進行計算和運用學過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策略意識,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初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不帶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按順序計算比較容易的計算式題。
教學過程:
1.出示情境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引入課題
從剛才的兩道題可以知道: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減法,就按從左往右的順序運算;如果有加或減,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今天我們根據這些運算順序的規定,來繼續學習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出示例題
1.談話:同學們喜歡跳繩和打乒乓球嗎?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李老師正在體育用品商店為同學們購買跳繩和乒乓球拍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圖,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這道題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再問:想一想,要求李老師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請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與同學交流。
指名板演,并組織講評。
提問:如果列綜合算式解答這道題,綜合算式可以怎么列?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2×3+15×4。
2.揭示課題:這是一道不含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式題。(板書課題:不含括號的三步計算式題)這樣的算式應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呢?
(三)、展開
啟發:你會算這樣的混合運算式題嗎?請同學們先根據例題中的填空想一想,這道算式可以按怎樣的順序計算?再試著算一算。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兩個積與同時算出兩個積的兩種情況)
是買跳繩要付的錢,“15×4”算出的是買乒乓球拍要付的錢,都要先算出來,然后把買跳繩要付的錢和買乒乓球拍要付的錢加起來,得到李老師一共要付的錢。)
比較:他們的計算過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問:誰的計算過程更簡略一些?
指出:這兩名同學在計算時的運算順序都是正確的,不過同時計算兩個乘積能使計算過程簡略一些。
2.教學“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
談話:這里還有一道混合運算的算式,你能試一試嗎?先算出結果,再和同桌說說,你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
學生嘗試計算,教師巡視,并根據需要指名板演。
反饋:我們請這兩名同學分別說說各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
追問:你覺得按這樣的順序計算正確嗎?能聯系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來說說為什么可以這樣算嗎?(“12×3”算出的是買跳繩要(2)反饋:我們看同學在黑板上的計算過程,與你的計算過程相同嗎?能說說這道題的運算順序嗎?
提問:你覺得計算時還要注意些什么?
3.引導歸納。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的混合運算,都是不含括號的算式。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按怎樣的順序計算?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后,再指名說一說。
(四)、練習
1.做“練一練”
先指名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要求獨立完成計算,并組織交流。
2.做“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找出錯誤,并改正,再組織全班交流,重點說說每道題分別錯在哪里。
3.做練習十一第3題。
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提問:“人均居住面積”是什么意思?知道問題要求什么了嗎?
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書算式)并說說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總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再算加減,為了使計算簡便,前面和后面的乘或除可以同時計算,同時脫式。你有哪些收獲?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5
第一課時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⑴
【教學內容】教材第30~31頁。
【教學要求】
⒈ 讓學生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順序。
⒉ 通過適當的練習,使學生及時鞏固新學的運算順序,并讓學生列綜合算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以進一步理解相應的運算順序。
【教具準備】
例題插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⒈口答列式:
⑴28與32的和是多少? ⑵60減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積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筆記本5元,買3本這樣的筆記本要多少錢?
學生在本子上列式。集體訂下,說一說這題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學新課
⒈教學例題1。
⑴出示例題圖:提問: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單價分別是多少?
⑵出示問題:小明買了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錢?請同學們試著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問:你們是怎樣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問: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樣得出來的?20呢?
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錢”,必須要知道什么?
⑷請同學們試著將兩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綜合算式。
⒉教學例2。
⑴出示問題:小紅買2盒水彩筆,付了50元,應找回多少元?
⑵請同學們列出綜合算式,并想一想綜合算式應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
集體訂正。提問:算式中50、18、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應先算什么?為什么?
⒊總結運算順序。
⑴比較算式。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時,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問:如果題目中同時出現了乘法和加、減法,你應先算什么?
⑶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通過解決問題,發現了一個什么規律?
三、組織練習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說說運算順序,然后再讓學生計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指名說。提問:在計算這樣的綜合算式時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⑴比較:每組中兩題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為什么計算結果會不同?
⑵提醒:在計算時,要看清運算符號,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6
教材簡析: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30頁的例題,完成第31頁的“想想做做”。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過含有同一級運算(如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兩步式題,也學過一些含有兩級運算(如乘加、乘減但都是乘在前面的)兩步式題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應是引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例題呈現的是簡單的購物場景,共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并根據數量之間的關系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第二個問題,則引導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聯系數量關系理解其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練習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再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錯題和比較題幫助學生整合已學過的混合運算的各種情況,提高運算技能;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后反思:
教完這節課后,我覺得學生知識點已掌握,感覺還可以。可是當我改到一位學生的作業時,我發現他出現了這樣的錯誤:
25+18×6 50—20×3
=43×6 =30×3
=258 =90
這些錯的地方不就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嗎?上課時,不是總結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憶我的教學過程,我的確在兩方面有了疏忽了。第一、練習題的單一。比較一下今天學生所接觸的練習題,大部分題都是從左到右的計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類似38+4×15的題,難怪學生會做錯了。看來雖然我在備課時知道這節課的重點是什么,但在實際操作時,我沒有把握好重點,類似25+18×6 50—20×3這些題練習太少了,學生在遇到這些題時,還是根據已有的經驗,不能熟練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可是當我回頭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題看一遍時,在第4題,“比一比,算一算”中,這類題可以鞏固學習的要點,但在實際上課時,我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做這道題,那我的時間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這節課的第一個環節,為了結合書上的情景圖,聯系生活實際,我把書上的例題,變成了生活情景,說老師去買東西,我的學生也非常可愛,當我說到“我買了4本筆記本,每本5元,”話還沒落,就聽見“老師你買得太貴了,一本筆記本最多2元…”“不對,最多3元”…學生們就開始爭論起來了,等到這個爭論停止時,我真正提出這節課討論的地方時,又成了他們不太關心的話題了。在這些地方為了將學生的注意轉移,我耽誤了一些時間,這些可都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學生了。在講完例題,練習時我出了“3×5+50
20—3×5”這兩題,大部分學生都會做,并有學生說出了“先乘除,后加減”。我肯定了他的說法,還重復了一遍。在總結算法時,我也說出了先乘除,后加減。于是在作業中就有學生這樣算:
60÷2×3
=60÷6
=10
這真的是先“乘”“除”。看來,我的數學語言真的是值得仔細斟酌推敲了。針對以上情況,我覺得在下節課首先要明確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第二,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第三,算法強化練習。透過學生作業,仔細分析錯誤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課堂中的不足之處了,看來今后再改學生作業時,不要一味的圖批改速度了,還要仔細分析一下,從中找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失誤點。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三步混合運算的計算;
2、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3、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三步混合運算的計算。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方法 嘗試練習法、合作學習法。
課前準備 ppt、小黑板等。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師: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要學習什么新的內容嗎?你對混合運算已有了哪些認識?
2、說一說下面各題應先算什么。
(1)180-120÷6 (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師:去過商店嗎?下面我們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圖片)
鋼筆:12元 三角尺:2元 文具盒:20元
2、師:能看懂嗎?能試著編一道應用題嗎?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現在老師要買5支鋼筆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樣解答?請列出綜合算式。
學生口答,師板書。師:會計算嗎?試一試。
有針對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體評議。師:你是怎樣想的?這樣算行嗎?
4、師:你能再接著提問嗎?該怎樣算?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師:對于剛才學習的混合運算,你有什么收獲?
5、出示:試一試
150+120÷6×5
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后集體評議。師:你是怎樣算的?為什么?
6、總結:剛才的這幾道題目都沒有括號(補充完整課題),想一想,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應怎樣計算?
三、鞏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小組交流:這些題分別應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獨立完成計算,指名4人板演。
(3)集體訂正,反饋、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先找一找錯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體評議。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出示)
師:觀察,每組算式有聯系嗎?估計一下它們的答案可能會怎么樣?同桌每人選擇一組算一算,看看有什么發現?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計正確嗎?能說說為什么嗎?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和第5題
學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方法,集體訂正。
四、總結質疑
1、師:本課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學習什么?
2、布置作業:“想想做做”第6題和補充的混合運算題。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8
第二課時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⑵
【教學內容】教材第32~33頁。
【教學要求】
⒈ 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順序,并引導學生歸納出除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重點難點】
正確理解運用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規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⒈口答列式。
①32與18的和是多少? ②32減去18的差是多少?
③42除以8,商是多少? ④60除120,商是多少?
⒉說出下面每道算式計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
提問: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什么?
⒊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將在上節課的基礎上,繼續學習混合運算。(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⒈教學例題:
①出示例圖:提問,文具讓里賣了哪幾種文具用品?這些商品的標價分別是多少?
②通過看圖,你還知道了什么?從營業員的話中你能知道什么?
③你能幫小紅算一算她所要花的錢嗎?
④指名說說怎樣列式。提問:說說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⑤提問:在這題算式中含有哪幾種運算?我們是先算什么的?
⒉教學“試一試”:
①出示:列綜合算式計算一盒水彩筆比一枝鋼筆貴多少元?指名讀一讀。
②請同學們列出綜合算式,并算一算。
提問:算式中的18、80、10分別表示什么?這道算式你是先算什么的?為什么?
③提問:在這道算式中含有哪幾種運算?你們是先算什么的?
⒊總結、歸納運算順序。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發現?
三、組織練習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同學們進行計算。提問:這組算式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計算的?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⑴同學們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分別說說每題的運算順序。提問:為什么91÷13×11的運算順序與前2題不太一樣?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⑴同學們分組進行計算。
⑵比一比:每組中的兩題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⑴同學們估計每組算式中哪道題的得數大一些。指名說說,并說說自己的思考過程。
⑵同學們分組計算,與自己的估算結果比一比。
四、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些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 篇9
教材簡析: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30頁的例題,完成第31頁的“想想做做”。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過含有同一級運算(如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兩步式題,也學過一些含有兩級運算(如乘加、乘減但都是乘在前面的)兩步式題基礎上,教學的重點應是引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例題呈現的是簡單的購物場景,共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并根據數量之間的關系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第二個問題,則引導學生直接列出綜合算式,幫助學生聯系數量關系理解其運算順序。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練習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再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改錯題和比較題幫助學生整合已學過的混合運算的各種情況,提高運算技能;最后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后反思:
教完這節課后,我覺得學生知識點已掌握,感覺還可以。可是當我改到一位學生的作業時,我發現他出現了這樣的錯誤:
25+18×6 50—20×3
=43×6 =30×3
=258 =90
這些錯的地方不就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嗎?上課時,不是總結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憶我的教學過程,我的確在兩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練習題的單一。比較一下今天學生所接觸的練習題,大部分題都是從左到右的計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類似38+4×15的題,難怪學生會做錯了。看來雖然我在備課時知道這節課的重點是什么,但在實際操作時,我沒有把握好重點,類似25+18×6
50—20×3這些題練習太少了,學生在遇到這些題時,還是根據已有的經驗,不能熟練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可是當我回頭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題看一遍時,在第4題,“比一比,算一算”中,這類題可以鞏固學習的要點,但在實際上課時,我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做這道題,那我的時間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這節課的第一個環節,為了結合書上的情景圖,聯系生活實際,我把書上的例題,變成了生活情景,說老師去買東西,我的學生也非常可愛,當我說到“我買了4本筆記本,每本5元,”話還沒落,
就聽見“老師你買得太貴了,一本筆記本最多2元…”“不對,最多3元”…學生們就開始爭論起來了,等到這個爭論停止時,我真正提出這節課討論的地方時,又成了他們不太關心的話題了。在這些地方為了將學生的注意轉移,我耽誤了一些時間,這些可都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學生了。在講完例題,練習時我出了“3×5+50
20—3×5”這兩題,大部分學生都會做,并有學生說出了“先乘除,后加減”。我肯定了他的說法,還重復了一遍。在總結算法時,我也說出了先乘除,后加減。于是在作業中就有學生這樣算:
60÷2×3
=60÷6
=10
這真的是先“乘”“除”。看來,我的數學語言真的是值得仔細斟酌推敲了。
針對以上情況,我覺得在下節課首先要明確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減法,應先算乘法;第二,針對出現的錯誤情況展示,進行糾錯;第三,算法強化練習。
透過學生作業,仔細分析錯誤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課堂中的不足之處了,
看來今后再改學生作業時,不要一味的圖批改速度了,還要仔細分析一下,從中找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失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