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①每人可以摸兩次,摸之前要先想想:會摸出什么球呢?然后再摸。
②組內的記錄員要將小朋友每次摸球的結果記錄下來。
③每次摸出的球要放回盒子里搖一搖,再繼續摸。教師:比一比哪個小組最會合作,小組活動開展得又快又好。小組活動,教師巡回指導。
(2)教師小結:完成教科書127~128頁1~3題。
2.討論生活中的不確定現象。
教師:生活中,哪些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哪些是一定要發生的事情?
教師舉例,引導思考,如:“猜中指”、“石頭、剪子、布”等游戲。教師:誰來介紹一下這些游戲?你能預測一下結果嗎?
教師小結:可能出現的結果不止一種,是事先不能確定的。
學生舉例,分析游戲結果。
教師:想一想,平常你還玩過哪些游戲,或者你能不能自己來設計這樣一個游戲,使它可能出現的結果不止一種,是事先不能確定的。
要求:獨立思考,同桌互玩,邊玩邊想:這個游戲的結果是確定的嗎?為什么?
學生匯報交流。
教師小結: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有趣的游戲,它可能出現的結果不止一種,在玩之前是不能確定的,屬于數學上的“不確定現象”。也正是因為結果的不確定,人們才可以反復玩,在可能出現的結果中去感受無窮的樂趣。
四、全課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
可能性(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師版)四年級上冊第128??,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二十五第2、3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在活動中體驗有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能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對不確定現象進行描述。
2.能在具體情景中列舉出簡單的隨機事件可能發生的所有的結果。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猜想、分析、判斷、推理、歸納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隨機事件可能發生的結果。
【教學難點】
學生猜想、列舉后再歸納不確定現象的所有可能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能舉例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嗎?
2.學生舉例后在黑板上記下一些例子。如:拋硬幣、擲骰子、帖鼻子、摸獎、轉轉盤、青蛙跳、摸彩色粉筆……
3.請學生用規范的語言描述這些不確定的現象。
4.揭示課題:生活中,很多事情的結果是不唯一的,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果的事件我們把它叫做不確定事件。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不確定事件發生的所有可能的結果。
(板書課題: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可能出現兩種結果的事件。
教師:在拋硬幣游戲中,我們知道拋一枚硬也可能是反面向上,有幾種可能出現的結果?
學生得出有兩種可能出現的結果后,請學生自己設計可能出現兩種結果的游戲,并實際做一做。
2.出示第128頁例3。
學生先猜三(1)班和三(2)班足球賽可能出現的結果。
教師:這個情景無法在課堂上再現,請同學們根據猜想再討論歸納出可能出現的幾種結果?
學生列舉以后再歸納不確定現象的所有可能的結果。
教師板書:第一種結果:可能三(1)班贏,三(2)班輸;
第二種結果:可能三(2)班贏,三(1)班輸;
第三種結果:可能三(1)班和三(2)班打成平局。
一共有3種結果。
3.請學生在小組內舉例或設計可能出現兩種以上結果的游戲。
三、課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