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樹》課堂實錄及研討
下面我想談一談澳門的兩位老師用戲劇法,也叫表演法來建構的這個課,也彰顯了自己的特色,我也很欣賞。他用這種表演法來走進角色,比如說先預熱,教師創造情境,引導學生呢理解角色的一個環境,接著再升溫,指導學生來扮演、體驗角色的感情,他分了五段,依照文本的這樣的一個理路。這樣,學生就由一個學習者,客觀上的學習者轉變為我是小鳥,我就是大樹,我是文本中的風,我是這里的動物,我覺得這個表演的過程也是一個感悟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一個過程。所以他應該有一個什么呢?就是經歷性,就是經歷一個故事的情節;他有一個體驗性,就是體驗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他有一個交際性,就是要這個課文中角色之間的相互的溝通交流;另外,他應該還具有一個挑戰性,就是要讓,在協商當中合作,在合作中共享。這是他的一個特點,當然,在這里面我有一點小小建議,比如說當孩子們扮演每個角色的時候,比如他要和大門有對話,最后那個孩子還要唱歌給煤油燈聽的時候,那么課文里面文本大門沒有回答什么了什么,對不對呀?因為文本在寫的時候,它要根據自己的主旨來寫,他不一定把每個細節都要寫出來,但當你把這個文本變劇本呈獻在這個課堂上的時候,可能就要有創造了,比如大門呢就應該,他問了,我答了,這個小鳥哪怕說聲謝謝,對不對呀?這也是一種角色間的溝通。所以我覺得他應該有一種再創造在里面。再有呢,小鳥唱歌給煤油燈聽的時候,煤油燈聽了,小女孩在旁邊也聽了,她們會有想法,文中她可以不寫,留給我們讀者去思考,可能此處無聲會更有聲。但是我覺得當你表演出來的時候,孩子也可以把它做一個創造的點。我的這個建議可能也不一定對,只是我當時看到的。我想,如果能夠實現,你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的這種溝通這種互動非常好,學生和學生,也就是說角色和角色之間,有時候要有一些臨時的即興的溝通,更體現他的這種創造的潛能的發揮出來,我覺得還可以再有空間來做,所以說,當你文本變為劇本的時候,它更具有挑戰性,要讓孩子能迎接這個挑戰,他就增長了他的創新的能力。再一個,我贊賞你這節課的地方是以評價走進事理,也就是說不是說劇本演完就完了,我們通過引導學生反思來評價,由表演來悟道理,這個表演它就成為了一種載體,能夠達到發展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生的情感,能夠明白事理。我覺得這一點挺好。
中國臺灣的黃敏老師的課,我欣賞的地方,有兩個亮點。一個我覺得她以話題討論來建構教學內容,并配以合作學習的方式,我覺得是很好的。她設計的話題鏈也很有特色:一個是話題的開放,它體現了一種多元的感悟,從這樣的文本當中,你感悟到什么,讓學生放開話題談。另外選擇話題,體現了一種擇優感悟,因為40分鐘的時間有限,我們抓住一些有價值的話題來進一步深入的探討,我覺得這一點很好;探究話題體現了深入感悟,其中帶有一些批判性閱讀,并且對話題的探究呢他分工,分工以后呢對探究成果又交流,達到共享,這是一個亮點,圍繞話題討論來建構教學內容。第二個亮點,我以為是利用文字空白,變空白點為訓練點,我覺得也很好。應該說文本略去了鳥兒在尋找朋友過程中以及面對燈火時的心理描寫,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另外,相別會有相思與相戀,而文本不寫相戀與相思,無言而有意,也給讀者帶來了想像的空間,同時,也給教學搭建了一個隱性的拓展平臺,所以我覺得這個老師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來進行描寫的訓練,當然我這個空白點是加了引號的,我覺得很有她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