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樹》課堂實錄及研討
那基于這個理念以后,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剛開始我們做的一件事就是想讓孩子自己透過他自己的想法,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一些故事的細節還有內容。因為作者其實講得很簡單,但是孩子在寫作文,或者是我們平常在教孩子寫作的時候,我們很怕孩子都太空泛,太抽象了。我跟這個朋友很好,好到多好?非常好。非常好到什么程度?就是好得不得了。他不懂得怎么寫得更具體,所以我們希望讓他借由這次的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可以懂得,唉,其實我們可以描寫一些具體的相處行為,讓他加進這些細節進去,這是第一個想做的。首先要在這個部分,其實我們希望借由孩子彼此的對話,彼此的呈清,讓他理清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不要輕易下承諾,或者當你承諾了以后,就要有堅強地意志去做到。那這些想法,我們希望是孩子自己能夠體會出來,引發出來的,而不是我們來教給他的。這是那時候我們想做的。
那孩子有彼此不同的想法意見是我們最樂于看到的,那我覺得北京的孩子真的很厲害,他們自己能夠看到這一點,也能夠借由自己同臺之間的對話,他們能夠達到他們的體悟。那我覺得這部分,我希望做的只是一步一步在他們借由文本這個媒體,借由故事這個東西,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中的去學到這些概念,還有我們想讓他達到的情感引發或學習策略。簡單報告到這里,謝謝。
大陸盧靜老師說課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老師們下午好,再過五分鐘,我就徹底輕松了,所以我會非常高興地來講這五分鐘的內容。
主要是想講兩個內容,兩點。第一個是我對這個童話的一點認識,這個童話的特色,我想用一個文學評論家那說的一段話來說,他說:這個童話故事非常簡單,簡單到連三歲的幼兒也能聽懂,然而才高八斗的大學問家也為之動容。而且我有一個朋友,是兒童文學博士,他曾經對我說他讀了這個童話以后,斷了他寫童話的念頭(有聽課老師笑),然后我自己每次讀到這個童話的時候,很奇怪,讀著讀著我就會慢慢發呆,然后就會想很多很多很多,然后就會覺得它有很多讓你的情感升發點。我在想,作為一個成年人有這么多的東西,作為四年級的孩子,到底會是怎么一個狀態呢?總之我在想,這個童話它為什么那么迷人?我現在沒有找到一種很好的解釋,也許有的東西根本不需要解釋。
第二點我想講的就是文學作品解讀的多元性。因為要上這一課,我就把這個童話故事講給辦公室的一個老師聽,講給她聽呢,然后問她感受。她說一種淡淡的憂憂的感覺,心里覺得堵的慌。然后我又講給她八歲的女兒聽,小女孩就說:我很難過,我心里像堵著東西一樣。我感覺她母女倆很同心的。又講給一個朋友聽,朋友說她想起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她覺得非常落寞。然后還有一個成年朋友說,去年的樹,題目很哲學。講給一個小男孩聽,他說人類不該砍樹。那我問過很多人,每個人都是隨口說出的第一感受。人是個體的,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他的感覺自然是有區別的。我們的文學作品的解讀要符合人性,所以應該是多元的。我就把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作為重點,作了一些具體的嘗試。比如說運用那個“交流條”, “交流條”作為輔助手段,讓學生自由交流個人的感悟。課堂上學生的,他確實還寫出了一些東西,確實有感悟,我曾經猶豫過,要不要在課堂上用這個“交流條”,因為一旦寫東西就會花時間,有的時候花了時間以后,所起的效果如果不大的話,就會覺得沒有太大的必要?墒呛髞砦宜伎荚偃是決定用“交流條”,有兩點:學生他交流到最后,有可能把最初的一些想法忘掉,而隨大流走了;第二點有這么一個“交流條”進行提示,更利于學生的表達,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我覺得部分學生會養成抓關鍵詞,然后就是抓重點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另外,在課堂上,我也想將個人的一些感受加進去,原因很簡單,在文學作品面前,我也是個學習個體,我也對這個童話有個人感悟,并且愿意將這種感悟傳遞給別人。所以,我愿意在課堂上和學生分享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