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案例與反思
生丁:阿富汗的長期內亂給國家帶來的損壞。
生戊:我補充為國家、為和平而戰的英雄們:抗日英雄楊靖宇、趙一曼;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黃繼光、邱少云;為國獻身的方志敏、董存瑞等等。
2、小結。聽了同學們的匯報, 再來看看這些畫面(cai再次播放錄象片段二),你們最想說點什么呢?
過渡:同學們,有戰爭,就有犧牲,如此嬌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經得起戰爭的摧殘?因此,雷利大聲呼吁--生接說:要和平不要戰爭!這僅僅是一個孩子的呼聲嗎?只是中國孩子的呼聲嗎?戰爭讓孩子們失去了家園,成了難民,他們是多么渴望世界和平啊!讓我們將心中的渴望化作我們共同的心聲。cai出示語段五,齊讀這句話吧。是啊,戰爭是可惡的,戰爭是殘酷的,戰爭是無情的,為了制止戰爭,保衛和平,我們能做點什么呢?
讓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的21世紀,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
四、總結全文,以情育人。
同學們說得真精彩,現在我們說什么都沒有用,只有努力學習,掌握過硬本領,建設好自己強大的祖國……(cai出示語句五,同時配音樂《讓世界充滿愛》),學生起立,齊聲朗讀。讓全世界人們都能聽見我們的呼聲吧,再次高呼--(生再次朗讀句子)
讓 和 平 永 駐 人 間,讓 世 界 充 滿 愛!
附板書設計:
15、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和平! 和平! 和平!
要和平不要戰爭!
【教學反思】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時代性強,情感濃郁,但與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不太緊密。對于90年代出生的孩子而言,缺少對戰爭的感受,無法理解戰爭的殘酷無情,課中很難激起學生的共鳴。因此,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難以激發,對"戰爭之恨"、"和平之望"的這種"理"更是難以滲透。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吁和平的美好愿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呢?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以學生的"讀"和" 悟"為主。因為讀是學生與文本進行情感交流的紐帶,學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讀出感情;而讀的過程正是學生正確理解文本,領會作者表達的過程,這種體驗是心靈深處的,也是最長久、最深刻的。學生的潛心會文,自悟、自得,與老師的相機點撥,適時指導,和諧而又統一。正是由于學生的悟讀交流,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弦,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情感得以共鳴。
筆者在設計教案過程中,以誦讀為主,課件為輔,喚起學生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強烈愿望。如何將學生帶入情景之中,更好地學習課文呢?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戰爭年代孩子們受苦受難的畫面,把學生帶到課文意境之中,一種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情感由然而生。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雷利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呢?任憑教師的"千呼萬喚",這份感情是難以激發的。只有通過誦讀來感悟,場景來激發。課堂中,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通過引讀、接讀、指導讀等多種形式感悟作者的心靈,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其次,雷利呼吁的那句話整堂課中學生齊讀了四次,渲染了氣氛,受到了熏陶,達到了高潮。最后讓學生一起疾呼兩遍,展示了亮點,情感得以升華。通過一次次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使學生在讀中獲得個人的閱讀感受;讓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等多種形式來讀、思、說,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體現,課堂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多元化感悟,達到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互補,共同提高。同時播放多媒體課件,有悲壯的樂曲,有孩子的失聲痛哭,有父親的靈柩,有……讓學生在真正的情景中,在現實的背景下感受到了雷利失父的痛苦,失父的可憐。課堂上師生感情交融,渾然一體,父親的高大形象再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從心底產生了對雷利父親的無限崇敬和驕傲之情,也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