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皮膚》教學評析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剛才我很認真地聽了陳老師執教的《手上的皮膚》這一課。
《手上的皮膚》是一篇說明文。在表達上層次分明,每段話都圍繞一個意思寫。全文按“總—分—總”的結構順序,生動地介紹了手上的皮膚、褶皺、指紋、指甲等知識,使學生在學了前兩課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了解有關手的特點和用途,從而更加珍愛自己手。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是這樣,聽課也如此。我們每個人聽完課,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下面我就對這堂課的教學,闡明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量體裁衣,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陳老師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本文結構特點,打破了按課文順序分析的常規教學方以,而是先抓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進行教學,不拘一格。尤其在引導學生總述段時,老師適時板書:“用途多,學問多”這六個關鍵字,讓學生圍繞這一重點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如:“手有哪些用途?”等,這樣,很自然地將知識點和重點遷移過渡到文章中間的分述部分,讓學生從中體會手的用途,從而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將教學目標轉化成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
二、“教”與“學”的關系把握得好,“扶”“放”得體。
在完成首、尾段的學習,又指導學生學習了每二自然段后,老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一讀,二找中心句,三動筆畫用途、特點,四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里“扶”得好。接著放手讓學生按照以上方法,以小組合作、同桌互助、獨自探究的方法分別學習其余分述段。這一設計,準確把握了“教”與“學”的關系,打破了傳統的“整齊劃一式”,摒棄了繁鎖的逐段分析、講解,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了學生,老師真正是組織者、引導者,為學生積極地學習,創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使學生主動獲取了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
三、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這一特點。
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看,教師始終抓住語文工具性的特點進行教學,如:引導學生按“總—分—總”的結構分段;教給學生歸納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講清一些說明事物的方法,如:本文涉及到的:數字說明、對比說明、比喻說明等。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注重了知識的傳授,為學生今后學習寫說明文奠定了基礎。
四、適時拓展,強化主旨。
在全文學習即將結束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出示與“手”有關的名言警句,讓學生讀,非常之必要:既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又讓學生感受到了手的奇妙,進一步體會到手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更加珍愛自己手。這個環節對完成教學目標起到了強化作用。
五、板書設計精煉、巧妙。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只用了20余字,就把文章的重點突顯出來了,而且做到了依綱扣本、言簡意賅、條理性強,再配以形象的手的簡筆畫,更是生動、有趣。由此看出,陳老師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和較高的板書設計水平。
另外,課后開放型作業的設計,是把課堂上探究的問題,延伸到了課外,老師依據教材的特點和本單元訓練的重點,布置了觀察活動,讓學生觀察父母(或老師)的手,寫一篇文章。這一設計,注重了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閱讀與寫作的結合,教學與生活實際的結合。體現了“大語文” 教學觀,體現了開放性原則,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