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備課預案
光捕捉到了一個盲女的一個小小的動作,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被這一小小動作所感動著。
[課堂回放]第二次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學伊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回顧舊知。今天老師就
同大家一道走進文字的心靈深處,跟隨安靜去觸摸春天吧!下面請幾位同學接力讀全文, 誰愿意
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水平?其他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想,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古代教育家朱
熹說:“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上課伊始,我將“競爭激勵的機制”引入到了課堂,“
誰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水平?”為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他們學習的
欲望。然后揭示新課。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課文中描繪的哪些畫面出現在你的腦
海里?指名回答,教師相機板書。花香間流連---花叢中穿梭---準確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
攏住了一只蝴蝶---放飛蝴蝶。接著請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認真地讀一讀描寫這幅畫面的文字
,想一想從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讀出來嗎?學生找讀,感悟,旁注,
老師巡視并個別指點;然后然大家在小組內交流后全班在進行交流。
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重點通過
朗讀品味,想象畫面,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作細致的咀嚼.推敲,體會文本內涵。當學生的
情感被激發,想象的翅膀展開以后,又引導學生誦讀.品讀.想象讀等等,帶領學生以讀悟情,
以讀生思,在讀中品,品中讀。經過學生自己的朗讀體會,無聲的文字轉化為了有聲的鮮活的
語言。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安靜的內心世界,平面的文字變成了立體的畫面。
這就是我的一節語文課,一個蘊藏著精神的無限自由和生命的無比美妙的語文課。學生徜徉其
間,浸潤其中,以情悟清.精心契心,在語文對話中得到精神的滋養.享受生命的愉悅。
18.永生的眼睛
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生字10個。
2.通過學習,使學生體會作者一家人捐獻器官,幫助他人,并為此感到高興和驕傲的高尚情操
。
3.對自愿死后捐獻器官的高尚行為產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體會理解作者一家對死后捐獻器官幫助他人而感到高興和驕傲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一、活動體驗,交流資料。
1.請學生都蒙上眼睛,把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進書包。邊做邊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
,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學生體驗,紛紛說。)
2.結合“初顯身手”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
3.師補充資料:
資料1.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人具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傳統觀念。因此對于
死后捐獻器官,大多數人不能接受。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損獻出來的角
膜少,因此患者重見光明的可能性小。
資料2.張英瑜幼小的生命來到世界僅僅116天,而她的角膜卻給三位受捐者帶去長久的光明。
資料3.捐腎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國,在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
資料4.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萬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過角膜移植手
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
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資料,你有什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