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備課預案
9.這是文章真正的結尾,讀了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
10.將想說的話寫下來,用心寫!
[幫助學生體會帶愛心是不會停止的,是永生的,從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四、回讀課文,課外延伸。
1.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你學習了這篇文章,有哪些收獲?
2.師生共議:我們能不能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喚醒人們的捐獻意識做些什么?
(1)將這個故事講給家人或身邊的人聽。
(2)替重見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寫一封感謝信。
(3)利用收集和調查到的資料,辦一份手抄報。
(4)寫一封捐獻器官倡議書。
教學反思:
教學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讓學生在課前展開調查訪問.搜集資料,了解到捐獻器
官在中國面臨著重重困難,身邊的許多人不愿意捐獻器官導致器官供體嚴重缺乏,患者的迫切
需求與人體器官來源十分緊張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這樣的感受,再來學習課文,學生自然會
對琳達一家人產生無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在整體把握課
文內容的前提下,指導學生自讀自悟,訓練學生把握關鍵,突出重點,整合.梳理自己獲取的有
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
教學結束后,以教材為依托,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確立探究的主題,從解讀文本成為“讀者”
到感悟課文成為“學者”,最后提升認識成為“作者”的過程中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
語文的魅力。從而訓練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樣,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能
力會不斷得到提高。
19.生命 生命
教學目標
1. 認識“擾.診”等5個生字,會寫“擾.欲”等8個生字。正確書寫“鼓動.躍動.欲望”
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3.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蘊涵的深刻意思。
4. 感悟作者對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讓有限的生命體現出
無限的價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發情感導入
1. 小時候,在小院的墻角丟下幾顆葵花子,不料過了一些日子,竟然長出兩棵葵花秧苗,
我不禁驚嘆起向日葵那頑強的生命力,相信同學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能列舉一些嗎
?生交流,師引導學生說一說從這些生命現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2. 簡介作者:中國臺灣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在12歲時,因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大部
分遭遇損壞,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舉,手不能抬,頭不能轉。但是殘而不廢的她,憑著頑
強的毅力堅持學習,成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就是杏林子對生命的
感悟。
二、初步感知,整體把握
1. 輕聲讀文,注意把生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
2. 搶讀生字,讀的好的學生介紹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
3. 自主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圍繞“生命”寫了哪幾個事例
?
4. 合作交流,全班交流,用簡潔的語言對三個事例概括,并進行板書,共同進行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