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五單元
“同行的朋友告訴我,這是為二次大戰中參戰而傷殘的軍人和烈士遺屬募捐,每年一次。”
“二次大戰”,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1939年9月爆發,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戰爭。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結束。“傷殘”,因負傷而落下殘疾。“烈士”,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遺屬”,死者的眷屬。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目的。這些烈士與傷殘者是為世界和平和祖國獨立而犧牲與傷殘的,是為后人幸福與自由而犧牲與傷殘的,因此,他們是功臣,理應為人們敬仰與愛戴。為傷殘者與烈士遺屬募捐,不單是為改善他們的生活,也是表達人們對曾經為今天自由與幸福做過貢獻的人的敬愛。“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忘記為后人幸福與自由而曾經流血犧牲的功臣,更是背叛與犯罪。加拿大人沒有忘記他們,“每年一次”為他們募捐,說明這已成為一種傳統。
“我兩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點兒錢捐給他們時,心里卻只是想對他們說聲‘謝謝’。”
“他們”,指募捐者。“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本句寫的是“我”的內心活動,表明兩次參與募捐后自己的感受。用“微不足道”修飾“錢”,極言捐得少。一般地說,受捐者對捐者說“謝”。但是,這次卻是“我”這個捐助者要謝這些募捐者,說明這兩次募捐意義特殊。第一次的募捐者是兩個孩子,那么小的年紀尚且知道關愛小伙伴,而且視關愛他人為神圣的、無上榮耀的事。第二次遇到的募捐者是一些老人,他們是“二戰”的參加者,為了戰友而募捐。這些募捐者的人格值得尊重,他們的行為值得贊賞。對他們說聲“謝謝”是發自內心的表白。
〔寫作特點〕
1.獨特的立意。
第一,作者選擇兩次有代表性的募捐活動,募捐者是孩子和老人。一般地說,募捐活動大多由青壯年去做。這兩次募捐活動都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別人。第二,作者篇末點題,說應謝募捐者,這種不平常的認識,反映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不要以為捐幾個錢就該心安理得地接受別人的謝意,更應從“募捐”與“捐贈”之中看到更深更遠的意義,那就是人人都應把愛獻給社會與他人,這是應該受到人們尊敬與感謝的。
2.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來寫。
文章十分注意個性化的記述。第一次遇到的募捐是以兒童為募捐者,作者寫他們莊重而活潑的打扮,極富孩子味的募捐策略,著實令人心動、喜愛。第二次遇到的募捐是以“二戰”幸存的老軍人為募捐者。作者寫他們穿“各式軍裝”,“掛許多徽章、勛章”,手拿鮮花。這身裝束顯示了他們令人尊敬的身份,無言地宣布了這次募捐的內容和意義,所以他們不用打標語,不用宣講,他們的出場就具有極大的感召力。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課文,使學生意識到同情弱者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在幫助有困難的人的時候,自己的心靈也會受到陶冶。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準備〕
相關的文字、背景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