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五單元
2.用創新的手法,增強藝術感染力。
首先,作者把事件鎖定在極為特殊的時空環境中———大年夜的街頭。大年夜本該去玩耍,吃美食,穿漂亮衣服,然而小女孩卻光頭赤腳在大街上賣火柴;大年夜本該快樂,而小女孩卻凍死街頭。這種讓人物處在典型環境之中,通過對比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凡的效果。其次,作者不按普通童話形式,也不采取一般講故事人那種敘述方式,而采取了有完整的情節的結構方式。在語言上又接近散文詩,比如對幻覺的描寫,簡直就是詩。既像小說,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又像詩歌,流暢地勾畫一幅幅美妙的圖畫,使讀者得到藝術享受。再次,讓善與惡形成對比。本文是一個悲劇童話。文章在前邊活畫出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女孩,人見人愛。但這美麗可愛的小女孩卻在黑暗的社會中,饑寒交迫、凍餓而死。悲劇本來就是把美的東西毀壞給人們看,作者如此描寫,自然增強了悲劇效果。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對貧苦兒童悲慘處境的同情。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會寫本課的11個生字,認識8個生字。
4.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與她悲慘生活的聯系。
2.體會文中字里行間,特別是最后三個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3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⑴創設情境導入,為學生渲染讀書氛圍。
①教師可以充滿感情地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配上掛圖或課件。
②板書、齊讀課題后,可以引導學生根椐預習情況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為閱讀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⑵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默讀全文,全面了解課文內容。
②讓學生簡單地談一談故事的梗概和聽了故事后的感受。
⑶學生自讀課文,進一步了解內容,理清層次。
①讓學生帶著預習中的問題邊讀課文邊思考。
②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她怎么樣了?
③在學生讀懂內容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如有困難,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板書或語言提示來理清文章層次。
⑷深入學習課文,理解重點詞句,從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及作者想象的合理。還要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①可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種幻象。可提問: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什么?你從小女孩看到的東西中想到些什么?結果怎樣?在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默讀思考后,老師引導學生討論。
②朗讀指導,可略加評議。
③總結學習方法。老師可引導學生一起總結學習步驟,先帶著問題默讀思考,然后回答問題談體會,最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④指導學生按上述方法自學6~11自然段,教師可出示下列思考題:小女孩后幾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從小女孩看到的東西中你體會到什么?結果怎樣?要給學生讀書與交流的時間,然后匯報自學成果。
⑤要著重理解“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的含義。對這句話的理解,要先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弄清這里所指的“地方”就是死亡,是離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