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五單元
〔寫作特點〕
1.語言簡單樸素。
民歌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為集體創作。它用人民大眾的語言,反映人民大眾的生活,表達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從語言上看,都平白如話。比如寫太陽照烤用“似火燒”;寫內心焦慮不安,用“如湯煮”;寫剝削者“把扇搖”。這些詞語都是百姓口中平時常說的話,又通俗,又曉暢,又流利。全詩只有“赤日”略有點文言味,其余26個字都十分簡單樸素。
2.恰當而生動的對比。
本詩第二層采用對比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個現象,就是出現了災情———旱災,接著對比寫兩個階級的兩種人物面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心態。農夫———勞動人民,對旱災憂慮不已,心都像放在開水中煮一樣備受煎熬;公子王孫———剝削階級,對旱災置若罔聞,心情平靜依然逍遙玩樂。兩相對比揭示出兩種人不同的生活與思想感情。通過對比,抨擊剝削階級不關心勞苦大眾的罪惡,批判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制度。凡讀此詩者,都會產生農民太值得憐憫、公子王孫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三首古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韻律地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并能背誦三首古詩。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的寫法。
4.認識2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重點、難點〕
1.背誦三首古詩并能簡述詩意。
2.理解三首古詩表達的含義,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教學準備〕
教學掛圖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建議本課教學2課時。
〔操作要點〕
1.讀書指導。
⑴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包括背景、作者介紹、注釋、評析等,讓學生篩選。培養學生搜集資料、選擇資料的能力。課上用交流資料的方法,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
⑵創設情境導入。
出示《賣炭翁》或《憫農》的圖片,或以李紳的《憫農》古詩,或以簡介時代背景導入新課。
⑶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放手讓學生采用自讀自悟、討論交流的形式自主學習。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注釋,結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資料來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對貧苦勞動人民悲慘境遇的深刻同情,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①初交流,質疑難。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預習所得,再將小組內疑而未解的問題提出來班內交流。教師再引導篩選提煉問題。此過程是個去粗存精的過程,每首詩視其情況,留一至兩個問題,待深入學習時給予解決。
②談理解,釋詩意。
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比較恰當地表述出來。教學時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讓學生互相啟發。然后,老師有針對性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敘述詩句的意思。老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其他同學給予適當的糾正和補充,引導學生分析疑難和有異議的地方。
③引導讀,悟意境。
教學時,先指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出節奏和韻律。再引導學生抓住詩人寫意上的重點詞句,展開聯想,體會情感,激發共鳴。可以適當配以音樂把學生帶入情境。
2.積累內化。
⑴自選佳句。由學生獨立完成。
⑵有感情有韻律地朗讀課文,最后背誦三首詩歌。
3.識字寫字。
⑴認讀生字,進行擴詞訓練。
⑵指導書寫生字,重點指導“伐”“裳”“堪”的寫法,注意不可多畫或少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