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五單元
4.遷移練習。
⑴有能力的同學背誦《賣炭翁》全詩。
⑵選擇一首詩編成故事或續寫故事,也可以寫一寫讀這三首詩的體會。
⑶分別選出三位詩人的另外一首詩來讀一讀。
快樂讀書屋 五
我想對他們說聲“謝謝”
教材說明
〔解題〕
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寫的記敘文。文章真實地記敘了在加拿大學習期間遇到的兩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啟發教育,說明關愛他人、幫助他人是一個人應有的美德。
〔結構分析〕
本文共4個自然段,按內容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要地講“我”在加拿大留學期間遇到兩次難忘的募捐活動。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體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學期間遇到的兩次募捐活動的經過。第一次,在渥太華的大街上,孩子們用給行人擦皮鞋的方式為患小兒麻痹的孩子募捐。第二次,在“我”外出的時候,看見老軍人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烈士遺屬及傷殘軍人募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講“我”受到的啟發和感受。
〔語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學習期間遇到過兩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難以忘懷。”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一個國家。由于經濟發達,文化教育比較先進,吸引了許多外國青年到這里留學。“募捐”,為幫助災區、災民或有困難的某項事業、某個人而募集錢款或物品。“忘懷”,與“忘記”同義,把值得懷念的人或事忘記。這一句話自成一段,概述在加拿大“我”遇見兩次難忘的募捐活動。“難以忘懷”這個詞語強調這兩次募捐活動的重要和特殊。募捐,對成年人來說并不陌生,遇到募捐是常有的事。“我”所以“難以忘懷”這兩次,并不在于它們發生在國外,而在于它們使“我”大受教育。用這一句作為文章的開頭,設置了懸念,產生引人入勝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華的大街上被兩個男孩子攔住去路。”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首都。這一句交代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募捐活動的地點———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兩個小男孩。
“他們十來歲,穿得整整齊齊,每個人頭上戴著個做工精巧、色彩鮮艷的紙帽,上面寫著‘為幫助患小兒麻痹癥的伙伴募捐’。”
“精巧”,精細巧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紙帽的制作者技術高超,紙帽做得完美。“小兒麻痹”是幼兒得的一種病,由神經系統病變引起身體某一部分知覺能力喪失,使運動機能出現障礙。本句交代了兩方面事,一是募捐的原因,二是募捐者的形象。從募捐者的打扮可以看出,這種募捐不是個人行為,而是有組織的社會活動。募捐的孩子們也十分重視這次活動,把活動當做莊重、嚴肅的事,都以積極的行為和良好的心態參加募捐。這種打扮還有醒目、引人關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個,不由分說就坐在小凳上給我擦起皮鞋來,另一個則溫文爾雅地發問。”
“不由分說”,不由分辯、解釋與說明。“溫文爾雅”,態度溫和,舉止文雅。兩個男孩分工明確,“硬”給行人做擦皮鞋的服務,另一個與人交談。兩個人態度與方式相反,一“武”一“文”,配合默契,顯現出小男孩獨特的募捐策略。他們不是一般地勸說動員,也不“硬要”,而是為人提供一定的服務,同時通過談話,讓人明了募捐的目的、意義,使“捐”者“悅服”。這是孩子們獨創的頗有新意的募捐手段。作者寫這種募捐辦法,活現出孩子的天真、可愛、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