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五單元
“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這兩句描寫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問句式,說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對比,突出小女孩的膽怯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實際上抽出“一根”是看不出來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因為家中太貧窮,到了大年夜還無錢買年貨,她賣了火柴能貼補家用,多賣一根就多掙一點錢。所說的“不敢”,在這時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擔心爸爸責備的意思。第2句用“終于”表現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爭的結果,她是實在耐不住寒冷了,盡管擦一根會少賣一個錢,可能受責備,但在耐不住冷的情況下,也顧不了這些了。這兩句話進一步體現了小女孩的可憐。
“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有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這句話寫小女孩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覺產生的形象,是沒有實在事物出現的虛幻的感覺。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出現幻覺。小女孩光頭赤腳走在寒冷的雪夜里,長時間受凍挨餓,已經神志不清,瀕臨死亡了,所以就出現了幻象。這種幻象是與小女孩的現實需求聯系在一起的。現實生活中的她被凍得手腳發僵,就渴望得到溫暖,幻覺中就會出現使自己獲得溫暖的大火爐,而且“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這是寫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現實中又冷又餓,沒人憐愛,她自然在心里想念疼愛她的慈祥的奶奶,于是出現了這種幻覺。實際上是小女孩離開了這個世界。小女孩想得到快樂卻得不到,她想沒有饑餓、寒冷和痛苦,只能隨奶奶去———奶奶早已死了———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個世界去得到這些。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對小女孩的無限憐愛。作者是為小女孩鳴不平,為小女孩向世界控訴!
“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孩死了。人們只能從燃燒后的火柴梗猜測她想以擦火柴來取暖。但是,誰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美麗可愛的,但卻凍死了;女孩生前有理想,有需求,但現實卻不能滿足她。小女孩所要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虛幻中得到,這是什么現實!句中有兩個“幸福”,第一個“幸福”是小女孩臨死前在幻覺中得到的;第二個“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覺不到寒冷、饑餓和痛苦,當然徹底“幸福”了。這句話似乎說得平靜,但它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讀著這兩句話,我們似乎聽到作者憤懣的嘆息,看到作者壓在心頭的怒火。這是對貧富懸殊社會的不滿,是對吃人社會的抗議,是對貧苦人民的同情與愛憐。
〔寫作特點〕
1.瑰麗奇異的幻想,震撼人心的結局。
本文除直接描寫小女孩所處的惡劣環境和不幸遭遇外,著重寫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產生的幻想。作者以人物的希望、幻滅,幻滅、希望的交替出現,營造出一個十分奇異、瑰麗無比的意境,自然而巧妙地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使人物心理活動得到細致地刻畫,反映了小女孩的美好追求。通過幻想與現實的鮮明對比,充分展示了貧苦兒童悲慘的命運和不幸的結局,使自己強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讀者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