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參第五單元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赤日炎炎
〔解題〕
這是宋元時代的一首民歌,摘自《水滸傳》。選入教科書時后加的標題。
《水滸傳》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長篇小說,深刻地揭示北宋末年梁山農民起義軍成長、壯大以至失敗的過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題目為“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辰綱”。這一回寫梁中書收買十萬貫禮物,差楊志帶隊押送給京城太師慶賀生日。途中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好漢設計將蒙汗藥投入酒中,藥翻楊志和押運軍士人等,智取了十萬貫生辰綱。這一回小說中有個挑酒上山的漢子叫“白日鼠”白勝,他挑酒上山時口里唱著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燒”。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無題目。詩中描繪在炎熱的夏季里農夫與公子王孫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達了兩種人不同的思想感情。詩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愁苦與辛勞,揭露了封建社會的不公平與不合理的制度,抨擊了統治者好逸惡勞的本質。
〔結構分析〕
本詩共4句,從內容上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1、2句),描繪在盛夏里烈日狂曬下的田野景象。先寫烈日,再寫稻子等農作物被曬枯萎了。
第二層(第3、4句),寫面對禾稻被曬枯萎的情景,農夫與公子王孫的截然不同的態度與表現。農夫焦慮萬分,公子王孫毫不在意,照樣悠閑自得。
〔語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紅的太陽。“炎炎”,勢猛的樣子,這里形容夏天陽光強烈,如火焰燃燒,天氣極熱。“禾稻”,這里泛指地里的莊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體受熱失去水分,呈現黃黑色,并發硬、發脆。“枯焦”,就是干枯了,變焦了。“半枯焦”,在本詩中寫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曬下,有一半枯死了。這兩句描畫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圖。詩一開篇,便展現出一幅殘酷的圖景,天上烈日當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為因果關系,因為烈日暴曬,才會禾苗“半枯焦”。這是寫景,也是提出一個問題,面對禾苗枯萎這一情況,人們作何感想?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湯”,熱水,開水。“湯煮”,用開水煮。“公子王孫”,泛指舊時的貴族、官僚或皇親國戚的子弟。這兩句的意思是:面對半枯焦的禾苗,農民心里十分焦慮,好似被開水煮燙一樣;而公子王孫們毫不在意,仍然悠閑自得地輕搖著扇子。詩人寫完大自然和田地,一下子把視線拉到人的表現上,對比著寫了兩類不同階級人的表現,一類是勞動人民———農夫,一類是剝削階段———公子王孫。由于階級地位不同,生活處境不同,自然表現出不同的心態。農夫靠土地種出糧食以維持生計,自然對莊稼的長勢十分關注。豐年,可能日子好過些;而災年,則要飽受饑寒。當他們見到賴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時,就知道災難來了,當然焦慮萬分。而公子王孫則相反,他們靠剝削勞動人民來生活,衣食無憂,自然不關心禾苗。在他們看來,豐年、災年,一樣能衣食無憂、盡情享樂,所以,他們不急、不焦、不慮,仍然“把扇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