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堂實錄(通用4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堂實錄 篇1
師:小朋友們,我來給你們上課之前,你們老師是怎樣向你們介紹我的?
生:老師說您是深圳名師。
師:真是這么說的?
生:真的!
師:也就是說,我是深圳的一位有名字的老師,簡稱名師。是這樣的嗎?
生:(笑)不是。
師:那你們說說我這個老師應該是什么樣的?
生:我覺得您應該是學問非常棒的。
師:什么都知道?
生:對。
生:您是滿腹詩書,談吐文雅。
師:你真會說話,看來你才是滿腹詩書、談吐文雅。
生:謝謝老師,不,謝謝大朋友。
師:客氣了。大家想不想見識一下我的“滿腹詩書”?
生:(齊)想!
師:那我就背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愿意聽嗎?
生:愿意!
師:上學期我們學過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我背誦一遍:《早發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門泊東吳萬里船。
生:錯了。
師:錯了?名師還會錯?哪兒錯了?
生:大朋友啊,你把最后一句給背錯了。
師:那最后一句應該是什么?
生:哦……我也記不得了。(笑聲)
師:能發現錯誤已經很不簡單了。誰記得?
生:應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謝謝你!“滿腹才華、談吐文雅”的“深圳名師”背誦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竟然背錯了一句。從這件事情中你想到了什么,或者說你從中悟出點什么來了?
生:我明白了,人不都是十全十美的。
師:說得好!你像一位小哲學家。
生: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說的話是全都對的。
師:哎呀,了不起!又是一位小哲學家!這位同學是借用了課文當中的一句話,把它變化一下,來說明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學以致用,會讀書!請小朋友們瀏覽課文,找到這句話,把它畫下來。(生瀏覽課文、很快找到并畫了下來。)
師:請大家齊讀。
生:“這時,大家才明白,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師:讀得真好。經過學習,大家已經明白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而且能把這個道理和“名師”犯的錯誤結合起來,產生了我們四⑴班的兩句很有哲理的話。不簡單啊!誰能把這句話所在的自然段讀讀?(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讀得真好,聲情并茂!誰能說說這一段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這一段是寫伽利略用實驗證明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
師:言簡意賅!現在我想再問你們幾個問題,可以嗎?
生:(齊)可以!
師: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是誰?
生:伽利略。
師:伽利略在向誰挑戰?
生:亞里士多德。
師:伽利略認為兩個鐵球從空中落下會同時著地,落下的速度和鐵球的輕重無關;而亞里士多德是怎樣認為的?
生;亞里士多德認為,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從空中落下的速度不一樣。
師:就是說一個快……
生:一個慢。
師:好!這一課我們就學完了。大家可以回去了。
生:啊──?
師:怎么,有疑問嗎?
生:有。
師:大家看,上節課大家把課文讀熟了,主要內容大家了解了;中心思想大家也明白了,還有什么要學的嗎?(生互相觀望)
師:不是學完了嗎?
生:沒有!
師:那還有什么要學的?請你說。
生:還要朗讀課文。
師:光是朗讀嗎?
生:還要通過朗讀理解課文。
生:還要通過朗讀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
師:對。說得很好!
生:我認為有兩點:第一個呢──(笑聲)是邊讀邊學習生字;第二呢,是了解課文的細節。
師:也就是學習課文中具體細致地描寫?
生:對。
師:你概括地很好。思維不但敏捷,而且有很強的邏輯性。將來會成為伽利略一樣的數學家。但是,作為朋友,得給你提一個小小的建議。
生:請。(笑聲)
師:上節課大家學過生字了,現在再學習生字,豈不是要把我們上節課的勞動給抹煞了?
生:好的。我接受。老朋友厲害!(笑聲)
師:那我們現在是不是應該朗讀課文、品味課文?
生:是。
師:現在大朋友想告訴大家一個新詞兒,愿意學嗎?
生:愿意。
師:請小朋友們拿出筆,把這個詞記下來。這個詞叫“朗讀感悟”。感,是情感的感、感受的感;悟,是覺悟的悟、領悟的悟。
生:(邊寫邊說)悟出一個道理的悟,把語文的“語”字言字旁換成豎心旁。
師:對。真聰明!
生:老師,我已經感悟出來了。(笑聲)
師:啊?你感悟出什么來了?
生:我感悟出為什么編輯叔叔要我們讀這篇課文了。
師:請你說說。
生:有兩點。第一點,就跟您剛才說的一樣,是為了鍛煉我們的語言能力;第二點,就是要我們從課文的中心、課文的重點里面明白一個道理,也就是這里: “這時,大家才明白,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勇于挑戰一個事實……
師:挑戰權威。
生:對,要勇于挑戰權威。你要是覺得他不對,就可以反復做試驗,讓事實去戰勝他。
師:說完了嗎?
生:說完了。
師:請坐!(激動地)同學們,對她的這個發言,我不作評論。我想請大家從課文的第一段中找一個詞來評論她。請默讀第一段,找到這個詞并把它畫下來。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師:哪個詞?
生:“辯論家──”
師:對!正是這個詞。這個同學說話思路清晰、抓住了要點,要是辯論起來一定會有理、有節、有據,就是伽利略先生在世,恐怕也要畏懼你三分。(笑聲)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像伽利略一樣,當一次辯論家?
生:想。
生:老朋友,辯題是什么?
師:辯題就在眼前。請小朋友們看黑板。伽利略認為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空中落下來是同時著地,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是一快一慢。假如亞里士多德就在我們面前,你們敢不敢當一次伽利略和他辯論一番?
生:敢!
師:那好,愿意當伽利略的舉手。
生:(絕大多數都舉手。)
師:怎么有幾個不舉手,不敢嗎?請那位小朋友說說為什么。
生:我怕想不出來。
師:哎呀,想不出來怕什么?看看咱們是怎么坐的──整個學習小組的同學都可以幫助你嘛。再說,還有我這個大朋友在呀。作為大朋友,就是要在你們不會的時候、在你們想不出來的時候幫助你們的呀!還怕嗎?
生:不怕了。
生:我想當亞里士多德。
師:好啊!
生:我也想當亞里士多德。
師:可以呀!還有誰想當亞里士多德?(又有5個人舉手)
師:一共有七個人愿意當亞里士多德。看來亞里士多德這邊的力量有點弱。這樣吧,我也當亞里士多德,來幫助你們。
生:老朋友,我想發言一下。
師:好的,請講。
生:老朋友,我想告訴你,不用你幫!我們這幾個人都是班里有名的辯論家。我擔心,如果我們幾個人都當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比起來,好像就有點不平衡了!(笑聲)
師:你是說你們的力量很強大,伽利略這邊不行?
生:當然了!
師:別忘了,親愛的小朋友,我老朋友還在這兒呢!如果你們的力量強大了,我將毫不猶豫地、義不容辭地加入伽利略的行列。服不服?不服咱們就開始辯!
生:大大大大……大朋友,我想發言。(笑聲)
師:別急,請講。
生:我說一句話,啊──我覺得,就是您加入伽利略的行列可能也辯不過我們。(大笑)
師:好啊!現在,坐在那邊的“伽利略”們,過來,坐在我們的隊伍中。請“亞里士多德”們都坐到那邊去。(笑聲)既然你們說自己是班里的辯論家,那我就幫助伽利略,不管你們了。
生:好的!
師:注意,今天咱們不辯論別的,只辯論兩個鐵球落地的問題,明白嗎?
生:明白。
生:老朋友,給我們一點時間討論一下好不好?
師:當然!現在你們就在這兒小聲討論。我要和伽利略們一起大聲討論。你們都是哲學家,我們的大聲討論應該不會影響你們是不是?
生:沒──錯!
師:當然,我們沒有防竊聽設備,歡迎你們“密謀”的同時,竊聽我們伽俐略的機密!
生:哼,誰聽!
生:(小聲而神秘地)唉,要聽!知彼知己,百戰不臺。
師:(對著該生的耳朵)百戰不殆。
師:伽利略們!(笑聲)大家注意了。亞里士多德可是被馬克思稱贊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我們可得小心了!
生:不怕!
師:怎樣才能把他打敗呢?我們必須先找到亞里士多德的一個觀點,找到他的漏洞。大家能不能找到?
生:能。
師:現在就請各小組開始讀書,找。(學生分組讀書、討論)
師:要先把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找到,讀熟了,才能找到他的漏洞;然后再找到伽利略的觀點,讀熟了,理解了,就可以和他們辯論了。(學生繼續讀書、討論)
師:誰來讀讀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生:“兩個鐵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師:伽利略的觀點呢?
生:“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師:為什么?
生:這是伽利略做實驗得出的結論。
師:實驗之前,他是怎么想的呢?
生:“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師:請等一等。這句話的意思大家理解嗎?
生:理解。
師:如果10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是每秒10米,那一磅重的鐵球下落的速度應該比每秒10米慢還是快?
生:慢。
師:那大約是每秒幾米?
生:8、9米。
師:好,就當是9米。請接著往下讀。
生:“……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重的鐵球快。”
師:誰能用一個數字表是這句話的意思?
生:11米。
師:對。每秒11米。一個事實中得出了兩個結論,大家看出亞里士多德話中的漏洞了嗎?
生:前后矛盾。
師:對。前后矛盾。這就是我們攻擊他們的重磅炸彈。厲害吧?
生:厲害!(笑聲)
師:我們還有一個重磅炸彈,誰知道是什么?
生:做實驗。
師:對!真聰明!用事實把他反駁的啞口無言。各小組做做實驗吧。(學生興致勃勃地做實驗)
生(亞):喂──,伽利略們,你們準備好了嗎?開始吧?
師:再等我們一會兒吧!
生(亞):既然“老伽利略”說了,那就再給你們一分鐘吧!(大笑)
師:謝謝“老亞”先生!(笑聲)但是一分鐘不夠。給我們3、4分鐘,讓我們把課文再完整地讀一遍,好不好?
生(亞):讀吧,讀吧。
師:伽俐略們,咱們趕快再把課文完整地讀讀,在腦子里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小心被亞里士多德鉆了空子。(生(伽)讀課文,生(亞)慢慢地也跟著讀起來。)
師:好了,現在,我宣布辯論大賽開始……
生(亞):老朋友,你們一定會輸!
師:沒經主持人允許,隨便發言,扣1分。
生(亞):那你們準備的時間長……
師:又隨便發言,再扣1分。(“伽利略”們鼓掌)
生(亞):我有意見。
師:請講。
生(亞):我宣布,扣伽利略5分!(笑聲)
師:呵呵,你宣布沒用。我,才是主持人!(“伽利略”們再次鼓掌,“亞里士多德”們做鬼臉。)好了,開個玩笑。都不扣分。現在,辯論大賽正式開始。亞里士多德為正方。伽利略為反方──
生(亞):耶──!
師:注意,反方不是錯方!(笑聲)請正方先發言。
生(亞):我發言!伽利略們,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邏輯學家……
師:停。亞里士多德先生,我只聽說您是偉大的哲學家,可沒聽說您是邏輯學家呀?(笑聲)
生(亞):那就是您的無知啦,老伽利略先生!
生(伽):你們罵老師!
師:我提醒正方辯友注意:辯論時不要進行人身攻擊!(笑聲)
生(亞):(作揖狀)抱歉!連馬克思主義都支持我們!支持你們嗎?
師:請正方辯友注意,是馬克思先生贊揚了你,贊揚你是古希臘最博學的人,并不是馬克思主義支持你。馬克思主義支持的是天下受剝削的勞苦大眾,提倡的是共產主義,比如,我們少先隊員就是要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時刻──
生:(齊)準備著!
師:對。請接著發言。
生(亞):我出了很多很多的書,你們有嗎?(笑聲)
生(伽):你知道嗎,我25歲就當了數學教授,多了不起呀!(笑聲)
師:是啊,你都到老頭兒了才出了書,我們25歲就當了教授,多厲害呀!(“伽利略”鼓掌)
生(亞):25歲當數學教授有什么了不起?就一個數學家。我雖然年紀比較大了,但我是科學家、邏輯學家……(突然轉向其他同學)還有什么家?(大笑)
生(伽):“老人家”。(笑聲)
師:注意,邏輯學家不對。他是哲學家、科學家。
生(亞):我想發言。
師:請。
生(亞):雖然我比較老了,但畢竟是偉大的哲學家。而且,我的哲學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師:我們先為他的“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句精彩的語言鼓掌。不過,前無古人是對的,但后無來者就錯了──馬克思就是偉大的哲學家。好了,我們不要再為什么家兜圈子了,我們該談談鐵球落地的問題了。現在請正方說說你們的觀點。
生(亞):兩個鐵球同時從空中脫手落下來,一定是10磅重的先著地,而且速度是1 磅重的10倍。老朋友,我還要接著發言。(笑聲)
師:對不起。按照規則,應該讓反方發言了。
生(伽):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把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重的鐵球快。作為一個哲學家,你不覺得你的話前后矛盾嗎?(掌聲)
生(亞):我的話就是真理!
師:你說這話就是不講理。(笑聲)
生(伽):什么真理?你們做過實驗嗎?
師:對!實驗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生(亞):我們做過實驗。
師:請演示你們的實驗。
生(亞):我的實驗你們無法看見。因為它在我的腦子里做過很多遍了!(笑聲)
師:光在腦子里想,那是虛的,不真實的。
生(亞):我的腦子是真實的。這就是真實的。
師:難道你現在在腦子里一想吃麥當勞,你就真的吃到麥當勞了嗎?(笑聲)
生(伽):請看看我們的實驗吧!(用粉筆做實驗,實驗成功,一片歡呼。)
生(亞):雖然伽利略的試驗比我們厲害,但是,我要說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有點哲學家的味道。
師:請講。
生(亞):我沒有現成的證據,沒有取巧的邏輯,我是一位開拓者,我希望各位讀者承認我已成就的,原諒我所未成功的。
師:很有哲理!
生(亞):老朋友,他是抄的,我看見了。
師:呵呵,開始內訌了。從哪兒抄的?
生(亞):《大百科全書》。
師:好!不光愛讀書,而且做筆記,還能運用。大家要向他學習!請你回去做一件事,把這句話抄在黑板上,讓每個同學都讀讀,好嗎?
生(亞):(興奮地)好的!
師:好了,小朋友們,辯論大賽到此結束。現在我宣布比賽結果:經過理論與實驗的較量,伽利略們勝利了!
生(伽):耶──!
師:但是,從辯論口才和技巧上來看,亞里士多德們技高一籌!
生(亞):耶──!
師:主要是他們平時看的書多,腦子里的詞匯豐富。如果請大家把今天的辯論大賽的情況寫下來,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師:好──!這就是今天的作業。下課。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堂實錄 篇2
【課堂實錄】
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帶廟里去燒香拜佛。
師:你知道她去拜佛是為了什么嗎?
生:求佛祖保佑子孫健康、幸福。
生: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讓我姐姐能考上大學。
師: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心愿,她們覺得佛祖是能讓她們實現這些美好的心愿的,對嗎?那你們說說,奶奶外婆對佛祖,心中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崇敬的。
生:是敬仰。
生:很虔誠的。
師:說的好。懷著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誠的,這就是信奉。課文講誰信奉亞里士多德?人們是怎樣的心情來說這句話的?
生:人們對亞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樣,當別人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會非常憤怒的。(朗讀:你是什么意思?難道你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生:在人們心中,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是人類的真理。
師:在人們的心中,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是不容更改的真理。所以,當亞里士多德說關于鐵球下落的話時,人們會怎么看待的。我們來一次表演朗讀,我就是亞里士多德,你們就是當時研究科學的人們。“兩個鐵球,一個……”
生:啊,人類的真理中又多了一條了。
生:這可是我們科學研究者應該信奉的真理啊。
生:這位哲學家多么偉大,他這句話是不可更改的。
師:對于這句話,伽利略,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如果這句話是對的,那么把兩個鐵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鐵球慢,但是……
生:同樣的事實卻有自相矛盾的結論,這怎么可能呢?一定是亞里士多德的話有錯誤。
師:信奉亞里士多德的人們,你們聽到伽利略的話,有什么想說的?
生:啊,你敢懷疑這位偉大的哲學家的話,真是不自量力。
生:真是一個膽大妄為的青年。
生:你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師:這這樣一片責備聲中,伽利略,你選擇放棄嗎?
生:不,我要繼續研究下去,總會找到答案的。
生:不行,要想弄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就要堅持不懈。
生: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師:好!這才是研究者的態度!
師:伽利略的試驗終于有了結果,那就是——
生: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
師:你認為這一結論中關鍵詞是什么?
生:“不同重量”“同時落下”。
生:還有“同時著地”、“速度跟輕重無關”。
師:好,抓住這些關鍵詞,我們就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再來讀讀。
生:(齊讀)
師:這位年輕的教授準備把這一個結論公布于世,他決定做一次公開試驗。讓我們走進當時的一幕。先來看看試驗前人們的態度。(分角色讀)
生:“這個青年人真是……”
生:……
師:你能用幾個詞來概括當時人們的態度嗎?
生:不屑一顧
生:譏笑嘲諷。
生:嗤之以鼻。
生:他們是來看笑話,來嘲笑的。
師:好。看誰能笑到最后。咱們來讀讀這次試驗。
生:伽利略出現在……
師:曾經嘲笑的人們,此時會怎么想?怎么說?
生:天吶,結果怎樣會是這樣呢?難道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哲學家也會錯嗎?
生:看來,這位年輕人是正確的,是我們錯怪他了。
生:真是不可思議,一定是這位年輕人做了什么手腳,才會出現這樣的結論的。
師:是的,當時的人們還是持懷疑態度的。我們轉變一下思路,看到這樣的結論,對這位年輕人,人們又會怎樣說?
生:我們得感謝這位年輕人呢,是他證明了這個事實。
生:這真是一位有作為的年輕人,竟然敢于懷疑哲學家的話,還會自己做試驗。
生:看來,將來,又會有一位比亞里士多德更偉大的科學家誕生了。
師:是的,此時,人們才明白了——
生:原來像亞里士多德……
師: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明白了,不要只相信別人的,要自己動手做做。
師:是的,動手也是獲得真理的好辦法。
生:一些名人說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一定要會思考。
師:說得好,伽利略的做法帶給你的是學會思考。伽利略僅僅就是為了證明這句話是錯的嗎?為什么證明事實,從伽利略的做法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生:做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相信自己。
生:應該一絲不茍。
生:還應該有恒心。
師:對,堅持不懈、一絲不茍、恒心、執著是科學研究者的工作態度,也是我們學習應該有的態度。
生:我覺得還應該會懷疑。如果對什么事都只會相信,那就沒有創造了。
師:好極了,這是你發現的哲理!是不是讓我們也去懷疑一下課文中所寫的。仔細讀讀課文中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和第4段中寫伽利略試驗結論的話,你會發現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生;我發現了,“同時從高處落下”是有問題的,只說同時,那么高處到底是不是同一高度呢?
師:慧眼!一眼洞穿!這句話應該怎么改?
生: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
師:真好,這樣就清楚了。
生:第四段里,也只有寫“同時從高處落下”,也應該改成“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
師:相信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研究之星從你們之中升起!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堂實錄 篇3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不夠齊!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這下整齊了!知道我姓什么嗎
師:剛才聽一位同學說了,哪一個"李"
生:木子李.
師:木子李.李是中國第一大姓.全國有一億多人姓李,將近占十分之一.現在舞臺上有多少姓李的啊,至少有4,5個吧
生舉手(只有1人).
師:只有一個.溫州的還少,有一次我去上課,居然一個姓李的也沒有.發現一個姓氏分布不均衡,北方姓李多,南方少.
師:知道我姓什么了,該稱呼我什么
生:李老師!
師:你姓什么
生:姓陳,陳子豪.廣濟中心小學404班.
師:我沒聽清.講話時要把舌頭,喉結一起用力,請再說一遍.
學生重復了一遍.(說話清楚,響亮多了)
師:為什么404班中間加了個0 有10幾個班級嗎
生:不是的.
師:你們學校有先見之明,給預留了吧.
師:同學們,高興嗎
師:熱烈鼓掌!
師:我有了第一個朋友,是男朋友.
學生大笑.
師:請你說!
生:我叫畢寧寧,畢業的"畢",寧波的"寧".
師:舌頭,喉結一起用力,把話說清楚.
師:我有了第二位朋友,是位……
生馬上說:女朋友.又是一陣大笑.
……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老師這里有兩個鐵球,跟我們學習的課文有關,一大一小.我們用它來代表課文里提到的兩個鐵球:大的代表10磅重,小的代表1磅重的鐵球.這兩個鐵球如果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來,結果會怎么樣,有人做過實驗嗎 用什么做的
生:做過,用書.
師:結果呢
生:同時落地.
師:書摔壞了嗎
生:是的.
師:最好不要用書,要摔壞的.
學生狂笑.
師:沒有做過實驗的,請看我的演示,我把這兩個球從同一地方下落,前面的同學看是否同時落下,后面的同學聽是否只有一個聲音.
師做兩個球同時落下的實驗,兩個球同時落在講桌桌面上.
師:是同時落下,聽到一個聲音嗎
生:是的.
師:這個結論,可概括成今天的學習內容,板書課文題目.
生齊說,師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落下
師指"著"問:這個字你們讀(zháo),一般書面語中讀(zhúo),哪一個對
師:一般在口語中讀(zhao),在課文中讀(zhuo),兩個都對,使用場合地點不一樣,音有變化,齊讀課題.
二.導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師:同時著地,是一個普通的物理現象,對現代人來說非常普通,沒有人感到驚訝.但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的歐洲,還沒有認識到這個現象,因為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一個人的話,這個人就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2.理解詞語"信奉"
師:課文幾個自然段 (6個)講人們相信亞里士多德是哪個自然段 (第2自然段)
師:對于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人們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相信到了什么程度 把這段話從頭讀,這里有個詞語是
生:信奉.
師:"信奉"是不是相信
生:不是近義詞,寫了人們對他相信,但信奉又不單是相信.
師:有相信的成分,還有什么成分,這個"奉"怎么去理解
生:是奉承的意思.
師:不是阿諛奉承,會是什么呢
生:聽從他說的話.
師:只要是他說的,就相信,那就是尊奉!只要你說的,頭腦還思考嗎
生:不思考!
師:這就是尊奉!這就是信奉!再讀這個詞語.
齊讀.
3.指導責備語氣.
師: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到什么程度 誰用課文中的話來讀
生讀文中句子.[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 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
師:當別人對亞里士多德的話表示懷疑的時候人們就會責備他,責備的語氣該怎么讀
生讀.(沒有責備的語氣,較平淡)
師:你這個不是責備,而是提醒.
生再讀.
師:你的語氣比較平和,是疑問,但比剛才那位好點了.
再指名生讀.
師:好一點了,但還是有一點溫柔.
生再讀.
師:她讀得好一點了,你讀時,就用眼睛看著我,我懷疑亞里士多德,兩眼怒視著我,你就沖我說.
生再讀,讀出了厲聲責備的語氣.
師:這個語氣就叫——
生:責備!
師:大家一起對著我說!
生齊讀.
師:一個人懷疑,會有多少人責備
生:所有人!
師:有多少人信奉
生:研究科學的人!
師:是所有研究科學的人!
三. 導讀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說法
師:關于這兩個鐵球怎么下落,讀吧!
一生讀第三自然段.
師:這是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一起讀!
師:他只是舉了個實驗的例子,他想說一個什么觀點 提煉出來.
學生:球落地和重量有關.(師舉球)
師:這里有兩個鐵球,一個10磅,一個1磅,誰來做這個實驗
學生共同合作,完成實驗.
(一男生舉球,不撒手,演示亞里士多德"想象中的落地過程,但只是演示了大球快,小球慢的現象,而沒有演示出速度之間的10倍的差異.)
師:對嗎 (不對)快慢對嗎 (對)小下的速度是大球的十分之一,對嗎 再請一生上臺演示.(師先示范,舉小球,如果大球一秒,那么,小球需要10秒,請大家數數,在學生的數數過程中,教師演示一大一小兩個球的落地情況.
師:我們看到了亞里士多德想象中兩個鐵球落地的情形,再讀這個段落.
生讀.
師:聽老師讀,(重點強調"輕"與"重"10和1的對比,強調了"同時".請你讀!
一生讀.讀出了對比.
師:挺好,齊讀!
師:這樣就讀出了情景,讀出了亞里士多德通過例子要說明的觀點.
2.理解伽利略的思維過程.
師:沒有人懷疑這個觀點嗎 當時有個就伽利略的,年僅25歲,是個數學教授,沒有名,沒有地位,是個平凡小輩,就是他.
師:接著讀,想想伽利略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快速瀏覽,把有關信息提煉出來.
師強調:現在不是一般讀,快速瀏覽,提煉信息.
生回答:先是產生了疑問.
師:"產生疑問"是你提煉出來的.
師板書:懷疑
生繼續讀句子.
師:有個詞語你讀得很準確"試驗".
板書:試驗
師:"實驗"和"試驗"有什么區別
生:實驗就是不知道的,我們去做一下.試驗正好相反.
師:你正好說反了,"實驗"是知道結果,"試驗"是在不知的狀況下,懂了嗎
師:概括一個詞語,這就是一種重要的抽象能力,很重要!一邊瀏覽,一邊提煉.
師:我們來品讀這一段話,看看伽利略怎么思考的.既然是品讀,要一邊讀,還要揣摩內心深處,看他是個怎么樣的人.
(用課件出示課文片段)
師:思考過程誰來讀下!
生讀.
師:讀得特別流暢,接著讀.
生讀.
師:這段話讀得特別流暢,并不一定代表理解深刻,聽老師讀.
師讀,邊讀邊問:哪兩個鐵球,誰比誰快
師:你們也這樣讀,一邊讀,一邊想,待會有問題問你.
生快速讀,一個學生很快舉手.
師:有些同學混淆了"讀","念".把你的聲音用器官發出來,叫"念",一邊想一邊讀才叫"讀書".
生繼續讀.
師:這里的"事實"指得是
一學生馬上舉手,但表達不清.
師:第一個舉手并不一定正確,你還沒想好,等會再舉手.
這個題目是難點,學生說不出來.
師:讀這段話,"一個事實"露著,但沒有直白表達出來,"一個事實",即使課文讀得滾瓜爛熟,也不一定清楚.
師:同學們知道,品讀并不容易,得出的2個結論你知道吧!
師:事實是什么
師:這個事實,不是真正的事實,是設想的情況,10磅與11磅重的同時落下,這是事實.
師:11磅的鐵球比10磅的慢,是怎么樣一步一步推導出來的,誰拿著鐵球一步一步來說
生演示:左手大的,右手小的.
邊說:1磅慢,10磅快,小的慢,大的快!
師:你的依據是什么
生:亞里士多德的說法.
師:誰來演示第2個結論,11磅的比10磅的快
生左手拿11磅的,右手拿10磅,說:亞說1磅比10磅慢,把11磅看作一個整體,應該11磅快,跟前面的矛盾了.
師:你仍然在強調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來問幾個同學,你推到的對嗎
生:對!
師:怎么會不一樣的結論,哪里出了問題
生:是依據!
師:伽利略在使用調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的時候,是否認為他的觀點正確
生:不是的,相信了就不會懷疑!
師:在思考過程中確定是正確的嗎
生:不是,他用了一個"如果"
師:你非常了不起,你關注了"如果"這個詞語,想想還可以換成什么詞語
生:假設,設想等.
師:這些詞語都不是確定的,即使伽利略運用,也不相信是正確的.
師:讀出這種假設.
個別讀,齊讀.
師:一句話經得起推敲,就是正確的,反之,就要懷疑,那么這句話是誰說的
生:亞里士多德.
四. 導讀第四自然段.
1.總結試驗特點.
師:亞里士多德說的話被人們信奉為真理,而伽利略只是個25歲的平凡小輩,在他的心里,兩者是一高一低嗎
生:不是!
師:是平等的,再讀這句話,讀下去!
生讀: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
師:這樣的推理非常嚴謹,推理的過程就叫——
生:試驗.
師:說他試驗的句子只有一句,誰來讀
課件出示句子,生讀.
師:讀得還不夠熟練,齊讀!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課堂實錄 篇4
師: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兩個偉人,一個是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另一個是十六世紀偉大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這兩個人都非常博學多才,也給人類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兩個鐵球,一個十磅重,一個一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卻是這樣認為的:“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同時出示這兩句話)他們誰說的對呢?
(生有的說亞里士多德對,有的說伽利略對,還有的則拿著自己搓的小紙團在做實驗。)
師:同學們,兩個都是權威人士,都是人們敬重的偉人,對于他們說的話,我們不要一味的去猜測,我們應該像一樣動動手,因為“事實勝于雄辯”。
(生通過試驗找到正確答案: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板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師:看來還是伽利略勝利了。那么伽利略是怎樣知道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從同一高處同時落下來,會同時著地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吧。請大家自主閱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懂句子、讀通課文。
師: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時侯,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封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我知道了伽利略的疑問是這樣產生的:他覺得如果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是正確的,那么……這怎么解釋呢?
生:我知道了伽利略為了找到正確答案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
生:這篇課文講的是伽利略對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了疑問,并通過試驗證明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使人們認識到:就算是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他的話也不一定全都是對的。
生:當時的人們非常信奉亞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卻不相信。
師:不是不相信,是對他的一句話產生了懷疑。你知道他的疑問是怎樣產生的嗎?
生:(朗讀)如果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是正確的,那么……這怎么解釋呢?
師:你覺得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
生:他是一個堅持真理的人。
生:他是一個不怕困難的偉大科學家。
生:我覺得伽利略是一個為了追求真理,敢于面對困難的人。
生:我覺得他是一個相信事實的人。
師: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從課文中找出來,并做上標記。
(生認真做標記)
師:請有感情地朗讀你找出的語句,并談出自己的感受。
生:我讀了“他向學生宣布了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實驗。”我感受到這個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真是膽大妄為。
生:我讀了“伽利略帶著這個問題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錯了。”我覺得伽利略做事真認真,他相信事實勝于雄辯。所以反復做試驗。
生: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會讓他丟盡了臉。”這句話說明人們還是信奉亞里士多德,不相信伽利略,還對他的這種行為感到很不滿。話中滿是諷刺味。
師:說得好。大家讀了課文有什么問題想提出來嗎?
生:老師,我知道當時的一些情況,那時不光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就連教皇也把亞里士多德的話當作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的話,就有可能被砍頭的。伽利略為什么還要冒著被砍頭的危險來挑亞里士多德的毛病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好!看來你不僅是個愛讀書的孩子,還是一個很會思考的孩子。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生:因為他堅持真理。
師:說得好。老師還有個疑問:我在讀課文時,把課文第2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去掉后,覺得也是很通順的。我覺得作者寫第2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完全是多余的。
生:不是的,去掉后不太連貫。
生:不能去掉。因為寫這兩段可以突出伽利略。
生:不行。因為去掉后,第六自然段寫人們時,我們就覺得太突然。
師:看來,真的不能去掉。是呀,寫當時的環境和人們的態度,能更好的表現伽利略堅持真理的精神。這種寫法叫“烘托”。同學們以后寫文章可以采用這種方法。
師:學習了課文,你一定有很多話想說出來。你最想對文中的哪個人說呢?請把你的感受說給他聽。
生:我想對亞里士多德說,偉大的哲學家,請你以后說話先考慮考慮,對啦,就是要三思而后行。
生:伽利略你真讓我佩服。我景仰你,我要向你學習。
生:人們啦,以后可別再輕易相信別人的話喲。哪怕他是個權威。
師:把你的感受寫出來吧。同學們在寫的時候最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
生:
亞里士多德:
你好!原來像你這樣的大哲學家也會有說錯話的時候呀。你讓我明白了“人無完人”的道理。以前我把老師的話當圣旨,認為只要是老師說的話都是正確的,我們就應當聽從。現在,我不會啦。我如果覺得老師的話不對,我會對他說的。
2005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