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層面把握“方程意義”的教學
1.提出分類要求:根據某個標準,將寫出的式子進行分類。
50×2=100 50+50=100 50<100
50+x=100 50+x<100 50+x>100
4x=400
2.小組討論,進行分類。學生利用紙條上的算式,小組進行分類,教師巡視。
3.演示分類:學生根據不同標準演示不同分類方法,說出分類標準并描述每一類式子。
4.觀察分類:雖然分類方法不同,但都能分出像這樣一類:50+x=100,4x=400。
5.描述式子:50+x=100和4x=400這一組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能描述一下嗎?
6.概括概念并完整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7.揭示課題并板書:方程的意義。
設計意圖:將知識教學延伸至數學能力培養、數學思想的滲透,并不是把知識的教學作為惟一的教學目標,而是以這一內容為切入點,適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抽象與概括能力,讓學生對抽象出的各種數學式子進行分類和再分類,初步建立數學分類思想。
三、舉例辨析,體會方程本質
1.舉例并交流
(1)學生舉例。試舉2—3例,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可以模仿屏幕上的方程,最好能寫出形式不一樣的方程。
(2)小組內交流,看看是否寫對。
(3)全班交流。
2.辨析
(1)取走黑板上不是方程的式子,并說明理由。
(2)討論:方程必須同時具備哪些條件?
(3)小結:現在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方程必須要同時具備(含有未知數)和(等式)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4)練習:從式子中先選出等式;再找出方程。
(5)交流從練習巾獲得的新的啟示。
3.探究方程與等式的關系
(1)觀察練習中等式與方程后面的符號,說說發現。
(2)小組討論,把方程與等式的關系寫在紙上或畫在紙上。
(3)學生上前展示并說明。
(4)教師出示韋恩圖,說明并總結。
(5)判斷并舉例說明:①方程一定是等式。②等式一定是方程。
4.課堂小結。
教學片斷實錄:
在等式后面畫○,在方程后面畫△。
(1)7-x>3 (5)8y=0 ○ △
(2)18÷z=2 ○ △ (6)6+2x
(3)17-8=9 ○ (7)3x+2y=15 ○ △
(4)4+3x=10 ○ △ (8)4×80=2x-60 ○ △
學生先找等式,然后找方程,分別作出記號。
師:通過這幾道題的學習,你對方程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生1:方程中的未知數不一定只用x表示,像第2題有z,第7題有y。
生2:從第7題中我還知道方程中的未知數不一定只有一個。
生3:方程中的未知數不一定在等號的左邊,比如說第8題。
師:非常好,你們擁有數學的眼光,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還有其他想法嗎?
生1:其實找方程我可以更快,不需要逐條找,因為已經找出了等式,而方程必須是等式,所以只要在等式中去找就可以了。
生2:我發現三角形的前面都有圓圈。
生3:我還發現圓圈的后面有的有三角形,有的沒有三角形。
師:老師就是用這些符號來暗示等式與方程之間的關系,你們能用明確的語言或圖畫來表示方程與等式有什么關系嗎?小組內討論進行,把你們的想法寫在紙上或畫在紙上。
設計意圖:把數學知識轉化成數學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創作圖畫來表示方程與等式的關系,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與思考,去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創造的樂趣。教學中,適時組織小組學習,不僅分解了教學的難點,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了交流的機會與空間,讓學生的思維撞擊出智慧的火花,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充分發揮練習的作用,鼓勵學生去思考與發現,不僅讓練習起到鞏固新知的作用,而且使練習成為生長點,產生新的想法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