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教案及反思
二、宋老師點評:1、有自己的想法,教學環節設計合理,重視學生對意義的理解、體驗過程
2、教學節奏快,教學容量大,比較扎實
3、學生學習習慣好
4、教學中的閃光點可以放得更大,給學生提供思維的空間,教師不要過快作評價,抓住課堂生成,讓大家辯一辯,理解更深刻一點。
主要問題環節:3、找出下列各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4和8 16和32 1和7 8和9
你有什么發現?
當學生說兩數一奇一偶,那么這兩數的公因數就是1時,老師沒有給學生思考、辯論的空間,馬上舉了一個反例6和9進行反駁,對大部分學生來說理解是不透徹的,而且這也是學生的一個共性問題。
5、 還可以更大氣一點,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更大一點。主要例題環節,兩個問題可以一起放下去:“可以剪成邊長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你是怎么想的?”動手操作的環節可以取消,讓學生通過想象、思維分析來解決,課前的學號游戲也可以取消。 步子可以放得大一點。
三、課后反思:
宋老師的評課讓我有柳暗花明更一村的感覺。要想班中的尖子生能跳出來,給孩子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非常重要,不要用教學上的小步子來限制學生的思維,對學生的錯誤要勇敢對待。給孩子充分的反思和辯論的空間,讓孩子越變越明,讓孩子評價在前,老師評價在后。
可以修改的環節:1、課前通過學號感知環節刪去,和后面的例題有一定的 重復。
2、例題環節兩個問題可以一起問,給孩子更大的思考空間。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悟的過程,可以選擇邊長是幾的正方形的呢?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在得到結論的過程中,其思考的過程的就是對意義的感悟的過程,孩子能通過自己的思考方式得出結論,也就找到了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那么下一個環節讓學生直接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也就沒有難度了,而且學生中也能出項用不同的方法來求,方法不會那么單一。當然完全屏棄動手操作我還有我的想法,可以分不同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選擇邊長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呢?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學習工具解決這個問題,再想想找出來的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和寬有什么關系。也可以不用學習工具,請說說你是怎么想的?”這樣不同層度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學習方式,成一個互相補充、驗證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