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分析
5.例4
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在引導學生獲得價值體驗的同時,強化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角形的面積
1.例1
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教材用“前面是怎樣探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提問,密切兩部分內容的聯系,明確轉化法在推導面積計算公式中的普遍適用性,提示學生主動應用前面探討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來探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這個教學內容重點安排了兩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圖形轉化,第二個環節是公式推導。
2.例2
面積計算公式的直接應用
3.例3和例4
都是應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的題目,兩個例題都沒有給予解法上的任何提示,給學生的思維留下較大的空間
梯形的面積
1.例1
用富有激勵性的話語鼓勵學生主動探索
編寫時重點關注了這樣幾個問題:
一是為學生提供一些探討的學具
二是要組織學生討論
三是教材強調要把推導的過程講給同學們聽
四是對一些關鍵性的推導過程仍然作了一些提示,這樣可以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的“學材”
2.例2、例3、例4
編排與前一節內容的編排方式相似,但是有這樣幾個問題需要關注:
一是在例3中第一次出現了“橫截面”這個概念
二是在例4中插入了估算的內容
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1.例1
認知起點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上,引導學生以規則圖形為認知基礎認識不規則圖形。從直接估計(強調估計的參照物)和放在方格子上估計(移多補少)兩個方面引導學生探討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方法
2.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都是一個近似值,因此,本節知識的答案一般都要加“大約”兩個字
3.例2將估計方法運用于生活實際
一是強調學具的使用方法,是把實驗田圖紙放在透明的方格紙下
二是強調數方格的方法,除了整方格以外,把兩個不完整的方格看作一個整方格
認識平方千米與公頃
1. 例題的安排
例1和例2認識公頃,例3和例4認識平方千米
2.例1和例2
例1和例2都是認識公頃,但各自的側重點不一樣,例1主要建立公頃的實際空間觀念,而例2則是公頃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例1由平方米的概念引入公頃的概念,明確告訴學生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然后通過想象、換算等方式,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切實建立起1公頃的實際空間觀念。
例2把公頃的知識應用到面積的計算中,在應用中加深學生對公頃的理解
3.例3和例4
例3和例4的編排與例1、例2比較相似不同的是:
例3更多地采用了類推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平方千米
例4突出面積單位換算,通過換算加深學生對平方千米的理解
解決問題
1.例1
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同時,強調借鑒了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式來解決問題,但不是求梯形的面積
教材在總結這類問題的算法時特意提到用這種算法算圓木和鋼管的總根數,就是強調這種算法與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區別
2.例2
例2的“先算一塊標志牌的面積,再算17塊標志牌的面積”的思路體驗了一個不變的量對計算多個這樣的量的重要作用,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所在
3.例3
例3綜合了面積的計算、包含問題、求近似數等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但是解題步驟沒有超過三步,因此這道題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又是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能解決的題目。
4.習題的對應
第1、2小題是對應例1的;第3、4、5小題對應例2;第6、7、8小題對應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