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戲》反思性說課稿
(各位專家、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我要說課的內容是《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戲》。)一、教材分析與數學理解。
“可能性的大小”這一教學內容是新課程標準增加的概率知識內容,是課程改革后首次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出現的,從而相關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本節課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時《可能性的大小——摸球游戲》。可能性的學習是學生從二年級已經開始接觸,首先學習了客觀事件出現的可能性;三年級學習了客觀事件出現可能性的大小,認識到可能性的大小與相關的條件有密切聯系;四年級認識了等可能性。本單元的學習是前幾個年級學習內容的發展。
二、學生分析。
學生在前幾個年級已經掌握了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可能性的大小問題,認識了等可能性,故在本單元繼續學習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并不感到困難。本節課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由摸索與探究,理解并領會用不同的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知道用數表示可能性大小的簡潔性和客觀性。
三、目標定位。
根據課標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情況設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通過試驗操作活動,進一步認識客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b.能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在觀察、思考、討論、交流中認識可能性的大小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
(4)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會用分數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四、策略選擇。
本節課的知識理論強,比較抽象,故在教學中采取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1)故事情境導入;
(2)小組合作討論;
(3)游戲、搶答。
五、過程實施。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采用“生死簽”的故事情境導入,在學生回答“這位大臣明天的命運如何時”;學生有可能回答“大臣有可能死,也可能是生”,“大臣生或死的可能性為一半”;“這位大臣生的可能性是 ,死的可能性也是 ”等等。這時,老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幾種說法的簡潔性,得出可能性的大小最好用一個數來表示,從而揭示課題。
利用有趣的故事導入,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對新課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二)實踐探索,理解新知。
這個環節是整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口,是在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分數意義的理解和已有生活經驗的前提下進行分析,為了讓學生體驗客觀事件發生存在著可能性的大小,我充分給予學生討論學習的空間,體驗“猜測與驗證”的過程,感受到事件發生結果的確定性,“一定能”出現的現象用“可能性是1”的數據來表示;“不可能”出現的現象用“可能性是0”的數據來表示,可能會出現的現象用分數來表示。
這一部分的初衷,按我的思路設計是由老師在盒子里變換黃球和白球的個數,讓學生說出摸黃球或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結果班上一部分學生能夠快速回答出結果,造成好的學生一下子理解,后進生跟不上的兩極分化的現象,針對產生的這種情況,我們在設計摸出黃球的可能性是 后,放手給學生相互交流和討論,這樣可以由以好學生帶后進生共同研討,共同交流得出結論,以“結對子”的方式完成這節課重點與難點的突破。
第2個環節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自由空間,他們想怎么放就怎么放,一邊放,一邊說出摸出黃球的可能性,既對新知識的加以鞏固,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