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認識負數”教學設計及修改的反思
教學負數,是過去小學數學里沒有的內容。這節課是蘇教版第九冊“認識負數”單元的第一教時。《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教學負數提出的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根據這一教學目標,本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結合現實情境教學負數的意義,讓學生初步認識負數,初步能認、讀、寫負數。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教學團隊在第一輪教學設計時,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及程序,按部就班地安排了初認負數、學習讀寫法;再認負數了解正、負數及0三者間關系;聯系生活、鞏固練習三個教學環節。當時總的感覺是,這樣安排能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達到初步認識負數、知道正數負數的讀寫法及區別的目的。
下午在閱讀了另一團隊給我們的回復后,我們深受啟發,不由得重新審視思考原來的教學思路,并從以下幾方面對教學設計和課件加以修改完善:
一、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的含義。
1.在教學流程的前面加入師生互動游戲,通過對口令說反義詞、做與老師相反的動作的游戲,讓學生把注意力指向生活中意思相反的情況上來。
2.教學例1時,以電視臺天氣預報的片頭為情境,出示并引導學生觀察北京、南京、上海三個城市同一天的最低氣溫。因為學生對負數的已有的生活經驗,最普遍的是天氣預報中經常看到的用負數表示的零下溫度,因此,以氣溫體驗拉開教學的序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初步認識,消除抽象的數學與學生的距離感。
新的教學設計首先補充介紹了溫度計上的兩種計量單位:攝氏度和華氏度,并告訴學生我國使用攝氏度計量溫度,從而有效地將學生的視線集中到溫度計左邊的刻度。在課件中,還有意識地將溫度計適當放大,以便于學生觀察。
學生觀察到的“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并區分?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局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同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很快聯想到在“4”這個數前添加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借此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試一試”在讓學生讀寫三城市的氣溫后,教師再向學生介紹各地氣溫的差異與其地形特點和海拔高度有關,從而比較自然地過渡到例2的教學。
3.教學例2時,課件海拔高度圖,并把海平面用紅色線標出,以使學生直觀地感受海平面和零度刻度線一樣是分界點。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為正數,反之,則為負數。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系很有益處。
二、充分挖掘習題功能,進一步豐富、加深對負數的認識。
在認識正、負數的含義后,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負數意義的認識,我們在修改教學設計時重點對以下習題進行了“再加工”。
1.練習一第5題。
利用課件將題目中的圖序調整,先讓學生讀三張圖上的溫度:水結冰的溫度是0℃,水沸騰的溫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溫在南極,是- 88.3℃。再讓學生說說“讀了這些數,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受?”學生有的說水沸騰的溫度太高了,有的說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溫太低了。通過這一題不僅讓學生練習了讀數,還培養了學生的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