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應用題(5--9課時)
另一種方法是:先求出每天耕地的公頃數,再去除一共要耕地的公頃數。 2.指導學生學會根據題里的已知條件和要求補充問題。 練習十三第17題:新風服裝廠用一批布料裁制套裝。按原設計剪裁方法可裁成120套,平均每套用布2.75米。實際剪裁時多裁出了5套, ? (1)生分小組討論。 (2)老師猜學生的討論結果 ①實際裁了多少套?為什么? ②這批布一共幾米?為什么? ③實際每套用布幾米?為什么? 練習十三第16題:發電廠原來發電1萬千瓦·時用煤4.5噸。改進設備后,發電1萬千瓦·時少用煤0.5噸。原來發電5.6萬千瓦·時所用的煤,現在可以發電多少萬千瓦·時? (1)“千瓦·時”什么意思? (2) 要求現在可以發電多少萬千瓦·時,需要知道哪兩個條件?(原來發5.6萬千瓦·時需用多少煤和實際發電1萬千瓦·時需用多少煤) (3) 該怎么解答? 2.生列式解答剛才講解的幾道題。 三、攻破難題 1.練習十三第20題:百貨商店運來300雙球鞋,分別裝在2個木箱和6個紙箱里。如果2個紙箱同1個木箱裝的球鞋一樣多,想一想:每個木箱和每個紙箱各裝多少雙球鞋? 分析與解:本題關鍵是求出一個紙箱(或木箱)可以裝多少雙鞋。用代換的方法進行思考,因為2個指向于1個木箱裝的同樣多,所以2個木箱和4個紙箱裝的同樣多。這樣2個木箱和6個紙箱裝的鞋數就于10個紙箱裝的同樣多。用300除以10就可以求出1個紙箱可以裝鞋30雙,由此可以求出一個木箱裝60是雙鞋。 四、作業 練習十三13、15、18第七課時 教學內容:行程問題(一)( “準備題”、例3,做一做,練習十四第1~3題) 教學要求: 1.能通過畫線段圖或實際演示,理解什么是“同時出發” “相向而行”、“相遇”等術語,形成空間表象。 2.弄通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兩個物體之間的距離變化。 3.掌握兩個物體運動中,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數量關系,會根據此數量關系解答求路程的相遇應用題。能用不同方法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4. 通過闡明數學在日常生活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弄通每經過一個單位時間兩物體的變化,并能根據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解相遇求路程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理解行程問題中的“相遇求路程”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激發 1.口答: (1)張華從家到學校每分鐘走60米,3分鐘走多少米? (2)汽車每小時行40千米,6小時行多少千米? 要求:讀題列出算式并說出數量關系。 板書:速度×時間=路程 提問:這兩題研究的是什么? 2.揭題:以前研究的行程應用題,是指一個物體、一個人的運動情況,今天我們根據這個數量關系研究兩個物體或兩個人運動的一種情況。(板書:應用題) 二、嘗試 1.出示準備題: 張華家距李誠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李誠每分鐘走60米,張華每分鐘走70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