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處處埋忠骨
這是兩種不同的想法,指名讀。
(是的,朝鮮戰爭中犧牲了那么多的戰士,不可能將他們一一回國安葬, 想到還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兒女相見,我又怎能特殊呢?主席必須帶好這個頭,把岸英葬在朝鮮,為老百姓做個榜樣,更何況朝鮮人民也將這些志愿軍戰士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希望他們能埋在朝鮮這塊土地,所以,這樣做也能增進兩國的友誼。于是他做出了將兒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這是偉大父愛的延續,是一位國家領袖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是偉人的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可是,主席那時畢竟已經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他的5位親人已經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生命,如今他最心愛的孩子又離他而去,他是多么的不忍心呀。)
指導朗讀這一段。
難怪,當秘書將電報記錄稿交主席簽字的一瞬間,主席--引讀下文。
(7) 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報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這是經歷過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轉向窗外”、“指指寫字臺”、“示意”,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方面表現他此時仍然沉浸在對愛子的無限思念中。而一簽字,就意味著毛澤東永遠也見不到自己的愛子了,岸英將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真是落筆千鈞啊。
(8)讀最后一段: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錚錚的言語下,是毛主席那寬闊的胸懷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馬革裹尸”出自《后漢書.馬援傳》,東漢名將馬援曾說“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已亥雜詩之一》中說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忠骨”指忠臣的遺骸,在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遺體!昂雾殹敝笧槭裁匆,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尸”就是用戰馬的皮把尸體包裹起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體
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于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4、語言運用:
可以想象,這一夜對主席來說,是一個不眠之夜, “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聯系前文”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的批示,這一夜,他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為一個父親和一個領袖時的矛盾復雜的心理嗎?
小練筆、反饋。(那一夜, )
五、小結課文,升華情感
同學們,主席是平凡的,失去愛子,他也痛苦,傷心,但是,他又是偉大的,因為他擁有我們常人難有的廣博胸襟。
讀"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六、課外延伸
向大家推薦一部電影《毛澤東的故事》、一本書《毛岸英在朝鮮戰場》
【板書設計】
青山處處埋忠骨
老來喪子 不說 不吃 吸煙 皺眉 常人的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