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說課稿
各位領導、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8課《成語故事》。
一、說教材:
課文由三個成語故事組成。《自相矛盾》一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誠信自吹自擂,結果導致失信,讓人失笑的結果;、《濫竽充數》一個是為了生計或者說也是個人利益,魚目混珠,最終無法繼續偽裝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畫龍點睛》抓住描寫點睛前和點睛后的語句讓學生體會“點睛之筆”的神奇。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畫龍點睛》
2、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4個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總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三則成語故事包含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教學時間】 兩課時
二、說教法:前兩則故事的寓言性很強。在教學《自相矛盾》時,我讓學生通過對話朗讀,把那個楚國人自賣自夸的語氣給讀出來,并上臺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在教學《濫竽充數》時,我讓學生自己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他會干什么?學生的想象力異彩紛呈,出乎我的意料,由動口,到動手,讓學生寫出自己想象的部分,也顯得比較輕松。在教學《畫龍點睛》時,我讓學生通過比較點睛前、點睛后的游人的表現,感受張僧繇(you)繪畫技藝的高超。《成語故事三則》按教參的要求,可分為兩教時完成,第一課時疏通三個故事,解決生字詞。第二課時講解三則故事。我自覺這樣的安排不是太合理,于是,第一課時除疏通課文之外,還學習了第一則成語《自相矛盾》,這樣一堂課下來,感覺學習的內容還是滿緊湊的!
說學法:從“三則”故事入手,請學生簡單地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后,重點學習了第一則《自相矛盾》這則故事:
三、說教學過程
二、精讀《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請學生朗讀“夸口”的語氣。要求讀得語氣很夸張,把那種當眾吆喝、自賣自夸的語氣形象地讀出來。這樣設計是讓學生讀。指導學生讀出賣矛之人的夸口,由學生自己讀,再指名讀,到齊讀,讀出一個“夸口”
3、結合插圖,以替換詞語和句子的方式來理解、感悟“張口結舌”。將原句改成“那個楚國人------------------,回答不上來了”請學生填空。有進行一段話的描寫的,如“那個楚國人急得滿頭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唔晤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來。”也有學生是以替換詞語的方式來進行的,他們會分別將“目瞪口呆”、“慌慌張張”、“啞口無言”、“吞吞吐吐”等詞語放進原句來理解!這樣,那個楚國人狼狽不堪的情景也充分表現出來了!“自相矛盾”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4、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5、如果你是圍觀的人,看到賣矛之人張口結舌的樣子,你會說點什么?借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明白“自相矛盾”的意思,所講述的道理。